首頁 > 娛樂 > 娛樂爆料 > 長城電影 評分引口水仗很張藝謀給電影帶來什麼

長城電影 評分引口水仗很張藝謀給電影帶來什麼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城電影,2016年12月,在中國電影史上註定是一個將被大書一筆的獨特月份,因爲《長城》,因爲《長城》的導演是張藝謀,而引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論戰。事實上這場論戰已在社會上醞釀已久,終有爆發的一天,而《長城》不過是一個導火索。可以說,這場論戰焦點是張藝謀和《長城》,實質上卻是中國商業大片經過十餘年的發展,目前已到緊要關頭,接下去應選擇什麼道路的問題,所以論戰來得正是時候。

《長城》成導火索一石激起千層浪

作爲一部好萊塢式商業類型大片,《長城》在國內創造了多項紀錄:第一部中美合拍“重工業電影”,也是張藝謀首部與好萊塢主創團隊合作的電影,同時也是其個人第一部IMAX 3D電影,第一部由中國怪獸威脅人類並由中國英雄主要參與拯救人類的含有文化傳播意義的好萊塢式大片;1.5億美元的鉅額投資;來自37個國家1300多人的幕後創作團隊,曾獲得過100多項奧斯卡相關獎項及提名,其中視覺特效由曾製作過《星球大戰》《變形金剛》等大片特效的國際頂尖團隊美國工業光魔負責,這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是史無前例的製作規模;超豪華明星陣容,除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得主馬特·達蒙外,85%是中國演員,而且主演劉德華、張涵予、景甜、鹿晗、王俊凱等的年齡涵蓋60後、70後、80後、90後,且各具超高人氣。

長城電影 評分引口水仗很張藝謀給電影帶來什麼

從電影上映後的表現來看,也是張藝謀爭議最大的一部電影,表現在:影評人和觀衆、影評人和影評人、觀衆和觀衆之間的兩極化口碑;在豆瓣網、時光網、貓眼、糯米、格瓦拉、大衆點評、娛票兒等網站上的評分,連續多日豆瓣的評分基本在5分多,而在其他幾個網站上的評分一般在7分以上,有的高達8.5分,這種差距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質疑;對於影片的爭論,空前地驚動了新華網、人民日報、人民網、央視、光明日報、光明網等中央級媒體及幾乎所有的各級傳統媒體、網站,自媒體也參與了這場全民狂歡式論戰。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論戰的一大亮點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興起,使得上億的觀衆這一過去“沉默的大多數”不再沉默,他們不但發聲,而且用票用腳表達了自己的實際行動。

《長城》論戰經歷的四個階段

圍繞《長城》的評價,大概經過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長城》上映前到上映。對於《長城》可能遭遇的爭議,上映前導演張藝謀就有相當的心理準備,並多次正面闡述在《長城》中“借水行舟”的文化傳播理念,及好萊塢嚴格的工業流程,對於許多人期待的“一步到位”的文化傳播,他表示理解,但目前他能選擇的最好方式只能是“一步一步來”,《長城》作爲中美合拍的第一部“重工業電影”,只是中國電影“借水行舟”的試金石,他只是先破個題,爲更多的中國導演和演員先探探路。他不想讓人們對《長城》的文化傳播功能產生“畢其功於一役”的過高期待,因而勸人們在觀影時把它當成一部“爆米花電影”來看,這樣大家都放鬆。

第二階段,差評、惡評出現。多位影評人第一時間給出措詞犀利的差評,諸如“故事俗套”“情節簡單弱智”“人物性格扁平”等等,甚至有人發出“張藝謀已死”的論斷。

第三階段,雙方、多方論戰。“《長城》真像一些影評人說的那麼不堪嗎?”伴隨着如此疑問,觀衆、媒體、專家、影評人及多名導演、明星觀影后紛紛發聲,使得第一波差評退潮後,慢慢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長城》儘管有槽點,但還是值得一看”的和聲,進而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長城》的亮點,並在不同程度上認同了張藝謀的《長城》理念。目前,《長城》內地票房仍高歌猛進,有望指日突破10億,着實給低迷了半年多的電影大盤燒了一把火,爲突破2015年440億票房立下大功。

第四階段,富於建設性的真知灼見佔上風併成爲社會主調共識。諸如:文藝片和商業片各有評價座標,不應該簡單地以高級低級論英雄,即對商業片應該放在商業片的縱橫座標中來評價,不能用文藝片的標準來評價商業片,反之亦然;中國商業大片應該積極走向世界,與好萊塢接軌,《長城》的破冰之舉值得肯定;我們需要的是具有獨立思想、獨立人格、襟懷坦蕩、對中國電影藝術懷有熱情和真誠之心的影評人,而如果爲批評而批評,對中國電影只具破壞和殺傷力,而不具建設性,等等。

長城電影 評分引口水仗很張藝謀給電影帶來什麼 第2張

如何公正評價張藝謀的藝術探索

在此有必要重點談一談《長城》論戰直接觸及的第一個核心問題,即應該如何客觀公正評價張藝謀的電影探索及貢獻。“中國味道是我的終極愛好。”張藝謀在接受採訪時曾說。的確,其幾乎所有電影無論什麼題材,都具有濃郁的中國情結,以此爲根,張藝謀不斷探索走向世界之路。有人評價“《紅高粱》打開了中國藝術片獲獎之門,《英雄》打開了中國商業片票房之門,《長城》打開了中國好萊塢合拍大片之門”,此言當不虛。

從《紅高粱》開始,三十年來張藝謀一直堅持藝術片和商業片兩條腿走路,自覺不自覺地充當着中國電影的探索者和先行者,而任何事業的先行者往往是最早倒下的犧牲者,可喜的是張藝謀沒有中途倒下,他一直在堅持、堅守到今天,仍然不知疲倦地在嘗試探索,仍然表現出強大的創作力。爲什麼?一方面在於張藝謀堅韌不屈的性格,在於張藝謀的藝術創新力,同時也得益於中國不斷進步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包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既然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創新,也只有在創新中藝術家才能感受到詩意的快樂,那麼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一部部充滿藝術個性的電影作品,以至於“很張藝謀”成爲其藝術風格的代名詞。而藝術個性正是每個藝術大師不可或缺的特質,但也正是因爲其鮮明的藝術個性,所以他每拍出一部電影,幾乎都會引起廣泛爭議。而處於風暴中心的當事人張藝謀,對此往往是以沉默應對,真要非說不可的時候,也不一對一辯駁,只是從正面闡述自己的電影理念和追求。

問題是《長城》來了,這給了社會一個重新評價張藝謀電影的契機。因爲這個問題不解決,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理念問題將仍是“一團亂麻”,甚至會錯失一次重要發展機遇。另外,從中國電影史的角度,無論這個史怎麼寫,張藝謀都是繞不開的重要一頁。誠然,張藝謀的電影,即使備受稱道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等藝術片,也並非無懈可擊,而爭議和批評正是張藝謀及其電影活力的一部分,關鍵是這種爭議和批評應該是善意的、公正的、建設性的,而不能突破正常藝術批評的底線。至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綜觀中國電影史,不乏“國寶級”導演,張藝謀稱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對中國電影來說,張藝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對中國電影來說,沒有批評,就沒有未來,同時沒有包容,亦沒有未來。

明星八卦
娛樂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娛樂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