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孩子要運動!這樣才健康又聰明

孩子要運動!這樣才健康又聰明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A、我們的成長 離不開運動

孩子要運動!這樣才健康又聰明

盪鞦韆、打土仗、光腳奔跑、在草堆裏摸爬滾打、上樹摘榆錢、上牆摸鳥蛋……我們小時候沒有胎教音樂,沒有早教班,可我們似乎也不笨。在資深早教專家符欣看來,人體像一輛汽車,腦神經系統就是這輛車的發動機,而各種感官運動就是成長的燃油。對於如今的爸爸媽媽們而言,小時候在田野間自由跑動,足以鍛鍊自己的五感四體,讓自己獲得生活與學習的能力。

“早期運動和吃飯睡覺一樣,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絕非我們所理解的跑跳投、打球、游泳等運動比賽項目,低齡寶寶的運動其實就是指“自主的位移”,即在一定活動範圍內,自己移動身體的過程。”

符欣指出,在運動的過程中,孩子的大腦可通過感官和肢體獲得大量的外部信息,從而促進腦神經的發育,身心智力發育、心理髮育都是在運動過程中通過認知身體、感知環境、控制身體、發展動作逐步提高的。早在胎兒時期在子宮裏和母親的互動,這個過程就已經開始了。

B、“動”力不足的孩子 越來越多!

或許因爲空氣、噪音、聲光污染、人爲危險,或許因爲愛護,在符欣看來,現在的孩子住在上萬元一平的鋼筋水泥囚房,溫柔的懷抱是手銬、便利的童車是囚車、厚重的衣物如同腳鐐,專注餵養,讓吃喝拉撒成了寶寶的酷刑。

沒有玩伴,只有與電視手機爲伴,被人造玩具、電腦、電視、手機遊戲“餵養”長大,缺少運動的場所、運動的時間、運動的自由和運動的玩伴,運動的不足導致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諸如情緒敏感、語言社交障礙、營養不良、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更何況,還有無數堂課外輔導和興趣班,在透支着孩子們成長的時間,蠶食着寶寶有限的學習力。

C、如何讓孩子“動起來”?

隔幾周或幾個月帶寶寶去野外玩,就算“放養”嗎?說是“放風”更爲貼切一些。飢一頓、飽一頓的戶外活動,遠遠不能滿足孩子日常成長的需要。“自然成長”更不是家長撒手不管,讓孩子大腦任由不良成長環境毒害,飽受運動感官刺激不足的貧瘠。

在現代社會下,如何把自然成長還給孩子呢?符欣認爲,一定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發育重點,讓孩子動起來。

1.孩子出生後,幫助他反射式地動。

此時,孩子不會擡頭,不會翻身,更不會移動,只會反射式地“動”—環境的聲響、光線、冷熱、震動、接觸,都會讓孩子反射式地伸手、踢腿、蜷縮、扭動、翻轉、搏動。讓他每天接觸這些環境刺激,他才慢慢開始自主地去轉頭、擡頭、去聽、去摸、去看、去探索,初步適應環境。這就是人類的生存本能、成長的原動力。

2.寶寶半歲左右,爬出一個未來。

當孩子開始像毛毛蟲一樣匍匐爬行,接着又像小狗一樣跪着爬行,經過半年左右的爬行,孩子就能穩穩當當獨立行走,不用學,不用牽,也不用扶。

3.寶寶1歲出頭到5歲,從“單核”到“雙核”。

坐起、爬行、走路,這些寶寶的“大動作”,就是大運動。精細運動,通常指的是寶寶手部精細的動作,當然也包括手眼協調的能力。

1歲多剛開始直立身體、蹣跚行走的寶寶,像一個不會拐彎、倒車、剎車的新手司機。到5歲左右就好像一個收放自如的老司機,可以一邊行走,一邊聽着音樂、哼着小曲、看着方向、變着擋位,不論何種路段時段,都能輕鬆快樂地行走。

在這關鍵的幾年裏,孩子的大腦由低速“單核”到高速“雙核”—左右腦的分工協作,四肢及手指腳趾完全分化,能完成簡單手工,四肢與感官自由統合,能完成更多更繁雜的任務。如跳舞、打拳、做操、繪聲繪色地講故事、騎不帶輔助輪自行車、“大”字跳、喊着口號踏步走、演奏樂器,情緒快樂,獨立穩定,開始享受小夥伴之間的友誼,爲入校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