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別誤讀“禁止網上診療”的善意

別誤讀“禁止網上診療”的善意

來源:男爵風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互聯網時代,很多人都已經習慣了通過網絡解決很多問題,包括看病找醫生。對此,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表示:互聯網上涉及醫學診斷治療是不允許開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諮詢。

別誤讀“禁止網上診療”的善意

“衛計委不允許互聯網醫療診治”的消息,迅速引發輿論的關注和熱議。不少網友質疑,“互聯網+”都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衛生主管部門緣何還在抱殘守缺,拒絕互聯網技術?

這其實是對有關政策規定的誤讀。

衆所周知,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遠程醫療服務,有利於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和解決羣衆看病就醫問題。去年8月,國家衛計委專門下發《關於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對遠程醫療的服務內容、服務流程和監督管理進行規範。根據意見,遠程醫療包括兩類,一是醫療機構之間提供遠程醫療技術支持,二是醫療機構利用信息化技術向患者直接提供醫療服務。除此之外,“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

可見,衛計委對於醫療機構規範發展遠程醫療服務是支持的,所謂的“不允許互聯網醫療診治”實際上是針對現行各種網上診療平臺。這些網站並不具備醫療資質,對於註冊醫生的身份真實性也難以覈實,一旦發生誤診,患者只能自擔風險,維權的可能性幾乎爲零。

作爲我國十大古代醫著之一的《古今醫統》提出:“望聞問切四字,誠爲醫之綱領。”醫生看病時,除了詢問了解病症外,必要的觸診和技術檢查是不可或缺的。將遠程醫療服務的主體限定爲醫療機構,既是對醫療衛生規律的尊重,也是對廣大患者的負責。醫療機構的人員、技術、設備、設施條件,可以充分保障遠程醫療服務的準確性和效果。

相反,現行各種網上診療,僅僅是憑藉患者的幾句描述就下單開藥,這儼然是拿患者的身體開玩笑。且不說網上專家身份的魚目混珠,即使是有資質的醫生,也難以在不與患者面診,不用設備檢查的基礎上做出科學準確的判斷。在媒體報道中,有的患者心臟病被當成了胃病治,最後當事人因爲心梗入院。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關鍵是我們如何去運用它。應該看到,在醫療資源不平衡的情況下,網絡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問診,而是導診、分診。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網站的規範和監管,將其打造成健康諮詢的平臺,指導患者有針對性地求醫問診。公衆也不能盲聽盲信網上專家給出的意見,有了病還是要到正規醫療機構找正規醫生。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