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中學生運動會紀錄40年無人破,好日子爲何養出弱孩子?

中學生運動會紀錄40年無人破,好日子爲何養出弱孩子?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學生運動會紀錄40年無人破——好日子爲何養出弱孩子

中學生運動會紀錄40年無人破,好日子爲何養出弱孩子?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題:中學生運動會紀錄40年無人破——好日子爲何養出弱孩子

­新華社記者 何晨陽、張榮鋒、楊穩璽

­中學生運動會記錄“沉睡”40年無人破、高中班裏引體向上少有人達標、體育課長跑改短跑……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隨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中小學生身高、體重等身體指標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體質下滑引發“好日子養出弱孩子”的擔憂,被廣泛關注。

­高了胖了,耐力爆發力卻弱了

­女子800米紀錄是1977年創造的、女子100米紀錄要追溯到1979年、男子110米欄紀錄爲1981年創造……據我國東北某省會城市學生體育藝術發展中心的統計,當地的中學生運動會紀錄普遍“沉睡”多年,有的項目甚至40年無人打破。

­“現在的全市運動會,相當於過去學校運動會的水平,而且成績還在往下走。”提供數據的該學生體育藝術發展中心主任說。

­與中學生運動會紀錄多年無人破相對應的,是一些處於低位的青少年體質健康指標。近日,廣州市教育局公佈的2016學年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抽測結果顯示,對比《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抽測優秀率僅2.6%,不及格率達16.2%,重度近視率爲49.8%。

­大連某小學一位從事23年體育教學的教師表示,他能明顯感覺出孩子們體質的下降。“2000年前後,我帶過1993年出生的孩子訓練,60米能跑到6秒1,100米能跑到11秒94,現在體校找這樣的孩子都很難,100米跑12秒78的就算不錯了。”這位教師說。

­據中國教育協會體育分會會長毛振明介紹,30年來,包括體能方面的跑、跳、投擲等指標,我國學生體質健康國家標準一直在降。

­“這幾年從統招學生中挑人進校隊越來越難,孩子們個頭高了、身體胖了,但耐力、爆發力等身體素質卻不如以前。”陝西某高校體育教研部定向越野項目指導教師說。

­“三張皮”如何縫成“一件襖”

­業內人士表示,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競技體育相互之間缺乏支撐和內在聯繫,“三張皮”沒有縫成“一件襖”,導致學校體育缺少社會體育的課外支持,競技體育在組織孩子們普及鍛鍊方面仍有提升餘地。

­“體校如何與當地優質教育資源結合,形成權責分明、管辦關係合理的教學訓練新機制;教育部門如何推進學校開展特色體育項目,將項目文化融入學校的文化和發展中;社會力量如何由‘被動參與’向‘主動參與’轉變等,都是完善我國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必須破解的難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西部某省會城市體育局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多地體育系統與教育部門並沒有形成成熟的人才共育體制機制,難以調動孩子運動的積極性。

­同時,源自孩子、服務孩子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需要進一步扶持,以激發其活力。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統計顯示,我國各級各類青少年社會體育組織有7000個左右,而在美國,僅體操一項就有5000個左右。北方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教師劉和昌表示,由於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社會體育組織是民辦性質,由體育主管部門支持建設,場地卻屬於教育主管部門管理下的學校,在場地使用、經費支持等方面仍有待探索出激勵性更強的政策。

­此外,一些家長的觀念也需要改變。“我們小時候課餘時間踢足球、打籃球都‘玩瘋了’,現在的家長卻生怕孩子磕着碰着,有的甚至爲此找老師、找學校。”寧夏銀川市體育總會祕書長丁曉晶說,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最直接,他們對體育運動的“看法”,有時對孩子的選擇是決定性的。

­日子好了,不能養出弱孩子

­專家建議,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不能越養越弱。應加強青少年健康素養和運動技能的培育,整合社會、學校、家庭力量參與,倡導家庭體育,讓運動健身真正成爲青少年的生活習慣。

­雖然今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校體育工作督導評估辦法》,但記者梳理髮現,不少省份的細則至今仍未出臺,多位體育部門工作人員建議,將學生的達標測評納入學校的考覈範圍,適當提升體育課比重,探索對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地區實行問責。

­劉和昌說,青少年正處於人生髮展和行爲塑造的關鍵時期,可構建相關學科教學和教育活動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宣傳教育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模式,以加強青少年健康素養教育和運動技能教育。

­西安體育學院運動訓練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黃謙等建議,在繼續加大力度助推中小學校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的同時,應鼓勵體育部門、相關協會、社區等廣泛推廣親子、家庭體育運動項目,通過舉辦家庭趣味田徑賽、智慧體育進家庭等活動,讓體育運動在社區、家庭紮根。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