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飛船工程組的日常工作狀態,他們有多忙?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飛船工程組的日常工作狀態,他們有多忙?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年的4月20號我國發射了天舟一號,天宮二號發射時間於2016年9月15號的22點零四分,這些都是我國偉大的科技創舉。那麼網友們想知道飛船工程組的日常工作狀態是什麼樣子嗎?他們一天中究竟有多忙呢?下面小編帶領代價一起去進一步詳細的瞭解一下吧!

2017年9月12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實現了首次快速交會對接,從入軌到交會對接的全過程,由以往的2天縮短至6.5個小時。

其實早在2012年,當人們還沉浸於交會對接任務圓滿成功的喜悅中時,飛船工程組就瞄準了快速交會對接這項新技術。2015年末,天舟一號GNC系統正樣硬件和軟件產品研製已經完成,開始出廠前最後階段的測試,而這時有專家試探性地提出能否在天舟一號上實現快速交會對接,飛船工程組興奮地答應了,他們着實爲自己的先見之明高興了一番。

飛船工程組需要在不打亂既定研發計劃的基礎上,用最短的時間、做最少的改動來滿足新任務要求。爲此,他們1年內升級了10個軟件版本,有效提高了在工程約束下的GNC系統的精度和可靠性,也讓飛船變得更聰明,更自主,把原來需要地面干預的工作交給天舟一號計算機自主進行……

負責貨運飛船GNC分系統測試的組員李明明說,飛船的初樣測試是一個痛苦的迭代過程,因爲總會發現問題,然後進行設計改進、再測試……“從2012年8月~2014年5月,我們大都是晚上九十點下班。”

工作中,班組成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根關於‘細緻’的‘弦’”。例如,加電測試階段,他們負責的數據參數表有600多頁,需要關注的參數有3000多個。“每個參數的變化都有可能反映系統的特徵表現,即便暫時沒有表現出問題也要找出原因,防止一切可能出現的問題。”組員高偉告訴記者。

新老搭配,“雁陣”團隊平均33歲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在飛船工程組內部,不同專業領域人員就如同七巧板,任何一塊都不能缺。如何讓這些人才發揮出1+1>2的效果,將型號研製與人才梯隊建設有機融合,是幾代班組長一直在踐行的課題。

他們想到,自然界中,“人”型雁陣是大雁飛得最快最省力的構型,雁陣飛行速度是單隻大雁的1.71倍。因此,飛船工程組借鑑這一理念,首創了“雁陣”人才培育模式——正、副組長爲領頭雁,負責領飛;技術平臺負責人爲中堅雁,負責帶飛;組員爲前行雁,負責跟飛。

據瞭解,第一任“領頭雁”王南華是將“嚴慎細實”作風詮釋到極致的人。她習慣隨身攜帶筆記本,把問題和要點隨時記錄在冊。對於每一個設計接口,他都堅持測試到位、眼見爲實。當時已是50多歲的她,每次測試都陪年輕人工作到深夜兩三點。“搞航天走的是一條攀登路,任務重,風險大,只能盡一切可能做好!”王南華說。她這種嚴慎細實的作風被“陣裏的雁子們”很好地傳承了下來。

近年來,飛船組型號任務出現井噴式發展,班組又衍生出了動態化的“微雁陣”。“從生物學角度考慮,大雁在飛的過程中是會交替換位的,以達到省力的效果。”副組長馮燁介紹說,“我們把不同的飛船型號作爲不同的平臺,每個平臺有一個成熟的技術骨幹擔任負責人,帶領幾名技術人員開展設計或測試工作。當這幾個人逐漸成熟後,再把他們分到其他平臺的不同位置上去。”

這種新老搭配、交替換位的模式,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加速了人才的成長。目前,飛船工程組全部成員僅有19人,平均年齡還不到33歲。“小團隊”做出了“大成績”。未來,他們將用自己的雙手,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將越來越多的夢想變成現實。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飛船工程組的日常工作狀態,他們有多忙?

負責“太空穿針”導航的飛船工程組是一個年輕的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3歲(航天五院502所供圖)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飛船工程組的日常工作狀態,他們有多忙?》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