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天安門升降旗儀式七大變化 調整升旗時長國歌演奏

天安門升降旗儀式七大變化 調整升旗時長國歌演奏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月1日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升國旗儀式,這是由人民解放軍擔負國旗護衛任務後,首次舉行的升旗儀式。

天安門升降旗儀式七大變化 調整升旗時長國歌演奏

­   迎着新年第一縷晨曦,人民解放軍儀仗隊今天首次執行升國旗儀式的任務。相比以往,新的升降旗儀式新增了8名禮號手、30名護旗隊員,另外還有包括國歌演奏、儀仗隊新增三名分隊長等在內的七大變化,充分展示新時代強國強軍風采

­“向國旗——敬禮!”

­7時32分,升旗號角劃破長空,升旗儀式正式開始。高亢激越的號角,傳遞出中國人民闊步新徵程的自信豪邁。22秒號角餘音未了,96名解放軍儀仗隊隊員組成的護旗編隊,從城樓中間券門走上金水橋,30名禮兵肅立兩側迎接國旗。

­7時33分,編隊走出金水橋,齊步換正步行進。3名身着陸海空軍服的分隊長,拔刀出鞘,行舉刀禮,90名隊員端槍護衛國旗威武前行。

­7時34分,編隊抵達國旗杆基座,升旗組3人齊步走上基座準備升旗,護旗隊員面向國旗列隊。

­“向國旗——敬禮!”隨着分隊長響亮的口令,護旗隊員和禮兵行舉槍禮。

­7時36分,解放軍軍樂團奏響《義勇軍進行曲》,國旗冉冉升到杆頂,飄揚在祖國的藍天裏。人羣中爆發出如潮的掌聲、歡呼聲。

­“升國旗儀仗隊實現了亮相即精彩,出場即震撼的標準,我爲他們點贊。”解放軍儀仗隊訓練處處長朱振華今天表示。

­每月第一天126人編隊升旗

­新儀式在原升降國旗儀式基礎上,相應增加陣容,編設部分新動作,創作號角音樂,力求莊重大氣,彰顯威武雄壯,充分展示新時代強國強軍風采。

­每月第一天升國旗按126人編隊方案實施,其中護旗隊員96人、禮兵30人,分別着14式陸海空軍禮服。護旗隊由前至後依次爲國旗組3人、陸海空軍分隊長3人、陸海空軍隊員90人。隊員90人編爲6路15列行進隊形,分準備、迎旗、護旗、升旗和返回5個步驟,全程10分鐘。重大節日升國旗儀式,一般參照每月第一天升國旗方案執行,特殊情況根據任務需要增加編隊人數、鳴放禮炮。平日升國旗由66人編成,國旗組3人,分隊長3人,隊員60人編爲4路15列,分護旗、升旗和返回3個步驟,全程8分鐘。

­降國旗全年按66人編隊方案實施。

­8名禮號手吹響升旗號角

­每月第一天升國旗增加號手和禮兵的迎旗環節。新創作《升旗號角》音樂,由軍樂團8名禮號手在天安門城樓演奏,象徵奏響新時代的奮進強音。儀仗隊禮兵在金水橋南側列隊,強化莊重威嚴的氣氛。

­增加護旗隊人數。每月第一天升國旗護旗隊員由過去36名增加至96名,平日升國旗護旗隊員由過去36名增加至66名,更好體現威武雄壯的氣勢和陣容。

­調整升旗時長。原升國旗時演奏國歌3遍,現在國歌完整演奏一遍,升旗時長爲46秒。

­調整軍樂團出場和演奏位置。軍樂團由過去跟隨護旗隊執行演奏和返回,改爲提前從廣場西側進場,在旗杆基座南側區域演奏。

­調整《歌唱祖國》演奏時機。每月第一天升國旗,將《歌唱祖國》從護旗隊出場行進間演奏,改爲升旗後返回時演奏,護旗隊出場時不演奏音樂,全場安靜。

­調整護旗隊動作。護旗隊進場正步行進時由肩槍改爲端槍,升旗時增加3名分隊長下達“向國旗——敬禮”口令、行舉刀禮,增強威武氣勢。

­調整升旗人員。升旗組由原來的4人調整爲3人,分別着陸海空軍禮服。着陸軍禮服的升旗手執行展旗任務。

­儀仗隊員45秒不眨眼

­解放軍儀仗隊的選拔條件非常苛刻,男隊員身高要求1.80米以上,體重80公斤左右,還要求五官端正、身材勻稱、目光有神等。解放軍首批女儀仗兵平均身高1.73米。

­據《法制晚報》(微信ID:fzwb_52165216)記者瞭解,儀仗隊訓練十分艱苦,平均每人每年穿破7雙靴子,三年訓練期間,所走的正步里程幾乎是一個或幾個萬里長征,每人出的汗將近一噸。

­除此之外,儀仗隊對隊員眼神的要求更爲嚴苛。

­“對眼神的要求是45秒鐘不眨眼。夏天對着太陽練,冬天對着寒風練,所以每名戰士都能做到風吹不閉、沙打不眯。”解放軍儀仗隊隊員董世偉表示。

­演奏前用哈氣給樂器加熱

­據記者瞭解,解放軍軍樂團不隨護旗隊行進,而是提前進場,更加凸顯護旗隊的莊嚴和使命感。爲了室外演出效果更好,軍樂團還對樂器進行了改裝。軍樂團副團長張海峯表示,室內演奏時次中音喇叭口衝上,圓號衝後,但此次在室外演奏,喇叭口全部衝前。這樣做是爲讓聲音更直接,傳播得更遠,力求震撼。

­另外,冬天的室外氣溫經常低至零度,低氣溫給銅管樂器演奏帶來了困難,所以演奏員必須要用哈氣給樂器加熱。(記者 張媛)

­文/記者 張媛據新華社、央視

原標題:天安門升降旗儀式七大變化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