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北京女子圖鑑》映出多少真實?編劇張佳稱“飯局”文化源自親身體會

《北京女子圖鑑》映出多少真實?編劇張佳稱“飯局”文化源自親身體會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8年4月20日訊, 由日劇《東京女子圖鑑》改編的《北京女子圖鑑》在優酷網上線播出6集,掀起一時話題,其不失原味的本土化改編獲得頗多新意。14年前來北京闖世界,32歲的編劇張佳“我手寫我心”勾勒出一衆來北京打拼的北漂女子圖卷。值得稱道的是,劇中沒有粉飾現實,而處處流露溫暖,教人放下執念與對抗,與世界溫柔相對,成功的背後不是忍辱負重,而有很多可以學習的方式方法。

《北京女子圖鑑》映出多少真實?編劇張佳稱“飯局”文化源自親身體會

接受採訪時,張佳說:“我能保證,20集裏的每個人物都是真實的”,聽過許多北漂女孩的親身經歷後,她最鮮明的感受是:“我們來北京,夢想只是緣由,但絕不是支撐你走到最終的決定因素,在這座城市裏,女性無論走哪條路都不容易。然而,只要能夠相互幫忙,相互扶持,學會包容別人的難言之隱,能伸手幫助別人站起來,便不辜負這座城市帶給我們的溫暖。最終我們會成爲我們自己,快樂的,有安全感的,喜歡自己的那個人。”

《北京女子圖鑑》一開播,便在網上掀起爭議。全劇以編年體結構,兩集講述一年的故事,從2008年女主角陳可大學畢業,獨自一人從四川老家到北京找工作,舉目無親投奔老鄉,一起擠在一間單位宿舍開始。每集故事也都預設了一個話題,譬如:“懂得飯局文化才能融入北京圈子”、“職場菜鳥的生存法則”、“有慾望的女人不被男人喜歡”、“25歲之後的女人開始面臨保養危機”等。第二集的飯局故事裏,陳可找工作四處碰壁,爲了生計,自覺屈就入職一家小公司做前臺,每天除了正常工作,還要幫全公司同事發快遞、收外賣奔前跑後。這時,與她僅有一面之緣的商人吳總邀請她參加飯局,飯局是生意場上商人互通有無,交流資源的一種方式,他們帶來的女孩也五花八門。在飯局上,陳可抓住機會,經介紹得到了一份正式的公司職員工作。這集播出後,編劇張佳的微博炸開了鍋,兩派立場交鋒正酣。“很多還在上學的小朋友理解不了,覺得女主角參加飯局就是不正直,是靠男人上位。”張佳覺得有必要解釋清楚,“所謂‘靠男人上位’是指以肉體交換、情感交換謀取利益,而陳可在任何場合都沒有,她只是會去主動求助,主動爭取機會的女生,所以比一般人多一些運氣。”

“飯局”的確是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參加飯局也是張佳的親身經歷,讀大學時時有參加。“北京的飯局並沒有什麼功利性,常常是就地組局,朋友互相叫着,總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機會就誕生了。別人在飯桌上問我是幹什麼的,我會坦白說自己是學什麼的,想做什麼,然後真的得到了機會。觀衆在劇中所見到的場景就是我曾經見到的,和我同飯局的一個女生後來成了春晚領舞。”所以,張佳安排陳可在飯局上謀得一份工作,並非意指通過什麼不堪的手段,而是鼓勵年輕人初入職場時要勇於表達,才能爲自己爭取到機會。

張佳說:“我第一次意識到人生中可以主動爭取機會是上大學時,師姐王京花(北京第一代經紀人)來學校講課,我同班同學就在她離開時塞給她一封信,附上了自己的簡歷和職業訴求,畢業後這位同學進入了王京花的公司,一路發展很好。很多年後,我聽他講這件事時恍然大悟,覺得他很有智慧。”

微博上發表評論的另一派人多是對這集“飯局”頗有些意猶未盡,以親身經歷補充評論,劇情並不失真。張佳認爲,這部分人才是有過社會工作經歷的。“還沒有走上社會的學生,往往在一些小說和電視劇裏感覺到社會很殘酷,職場很艱辛,其實當你工作後會更多領略到社會的美,你會發現機會多,好人更多,願意無私幫助別人的人很多。”

“真實”是編劇張佳在《北京女子圖鑑》的創作中始終遵循的基本原則,這也是《東京女子圖鑑》曾經最觸動她的。《北京女子圖鑑》是張佳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在此之前,她最擅長寫“少女造夢”系列的肥皂劇。18歲來北京上大學,26歲創業成立影視公司,從編劇做到製片人,30歲那年,張佳突然陷入了她所謂“北漂未婚單身女人最恐慌的狀態”。帶她走出這種狀態的是一個想法,“回顧曾經的來時路,我突然覺得很慶幸,有好多想法想要抒發,就特別想寫一個關於北漂的故事,於是開始採訪很多人收集素材。” 她發現真正的職場和電視劇裏的情節太不一樣了,“電視劇裏的情節往往是來北京打拼很苦、很艱難,但只要腳踏實地、堅持夢想就能成功,這太理想化了。而且,在我們這類影視劇中,無論殘酷還是溫暖,大多不建立在真實之上,都是爲了戲劇衝突或者煽情設計情節。”

《北京女子圖鑑》映出多少真實?編劇張佳稱“飯局”文化源自親身體會 第2張

六集過後,對《北京女子圖鑑》真實性的質疑再度軒然,比如,劇中一個情節是陳可和某網站總裁顧映真只有一面之緣,貿然發去一封求職簡歷,不僅得到了翻倍的薪水,顧映真還把自己的大房子以極低的價格租給了她。張佳解釋,顧映真對陳可的知遇之恩有一個創可貼的緣由,這是源自身邊人的真實經歷。“陳可看到顧映真穿高跟鞋磨破了後腳跟,拿出創可貼,兩人因此結識,顧映真對陳可印象深刻。我有個朋友在職場中很快晉升到總裁助理,機緣是在一次公司團建活動上,她看到女老闆的高跟鞋把腳磨破了,流着血還要很端莊地跟同事們談笑風生。旁邊剛好有便利店,她就進去買了一包創可貼,偷偷塞給老闆。事後,老闆問她的職業規劃是什麼,然後調她到身邊工作。在一起進公司的同齡人還在一步步找機會表現時,她經過老闆手把手親自教導,在職場上一路發展得很好。後來老闆跟她講了一句話,‘如果能看到別人的難處,還能夠以合適的方式予人幫助,這樣的人一定是情商、智商在線,我願意幫助。’”

而另一個有關創可貼的故事也讓張佳印象很深,“我們認識的一個富有的男生娶了一個和他差距比較大的女生。後來才知道是因爲在一個聚會上,男生開啤酒瓶的時候指甲劈了,這個女生從化妝包裏拿出了指甲刀和創可貼,這個男生就在那個時候被暖到了。這也不能說女孩有心機,她只是從高中開始就一直有隨身帶指甲刀和創可貼的習慣。”

劇中,陳可初入北京面試時,面試官問陳可爲什麼來北京,她說爲了夢想,面試官嫣然一笑。寫這個情節,張佳有所表達:“我們來北京,夢想只是緣由,但它絕不是支撐你走到最終的決定因素,支持你走到最終的是生活的技巧,那便是如何成爲更優秀的人。我們在廣泛的篩選素材的時候,發現生活得比較如意的女生都在生活中遇到過貴人,所以貴人不是爲誰量身打造的,而是你自己經營維護來的。我也曾經像顧映真那樣,把我的房子免費租給員工,但員工不僅沒有幫我交水電費,等我收房的時候還又髒又亂。所以,很多人遇到過顧映真,但辜負了這份幫助,還渾然不知。我就想提醒一下這些渾然不知的陳可們,看看你曾經錯過了什麼,以後會不會稍稍有一些醒悟和進步。”

劇中設計了幾款標籤式的北漂女孩與陳可相對照,比如:靠改名字、買佛牌、整容來祈禱運氣的的姚梅;活得明白有些市儈,但混得不太好的王佳佳。張佳坦言寫這些人物並非爲了對比褒貶顯得陳可如何三觀端正,而是源自一種成長後的感悟。姚梅是一個靠與男上司搞曖昧上位的撈女,但當陳可遭遇挫折,身心疲憊的回到家時,看到姚梅正給她洗衣服,那是一種雪中送炭的溫暖。劇中交待,陳可上高中就不太看得上王佳佳,剛來北京時沒有向她求助。走投無路的時,王佳佳真情意切地收留了她,這同樣是一種溫暖。張佳說:“雖然王佳佳的聰明是伎倆不是智慧,後來和陳可走散了,但陳可永遠不會忘記王佳佳對她半張牀的情義。北京有無比大的包容性,所以我們能看到光怪陸離。生活中很多人和我們三觀不合,但並不代表他們不是好人,以及不能做朋友,這也是我成長後的一個感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我們要學會尊重人們的各種奔跑姿態。”

《北京女子圖鑑》映出多少真實?編劇張佳稱“飯局”文化源自親身體會 第3張

劇集之外,張佳還設計了番外小劇場,補充一些主視角之外的情節。比如,觀衆看到陳可剛來北京,老家的男朋友便和醫院的小護士若有似無地曖昧,一個電話便和陳可一刀兩斷。但番外小劇場裏的情節是,男友因母親突然癱瘓不能陪陳可一起到北京闖蕩,爲了不讓她心有愧疚才語氣狠絕地提出分手。番外小劇場的設計得到頗多好評,張佳解釋這樣做是希望傳達一種包容和溫柔對待世界的態度。她說:“很多事我們當時並不知道全部的真相,然而,年輕時我們與世界相處的方式是黑白分明的對抗,於是,總覺得自己很委屈或是無奈,感覺世界不夠溫柔。但等你成熟後,轉頭來看,才發現是因爲年輕時還不知道如何全面地看這個世界,產生的誤會傷害到了自己。剛來北京時,我在職場上也像個刺蝟,慢慢地我發現包容他人的同時也是在體恤自己。來北京的這14年我一直在汲取,一直在整理自己。這個城市教給我,被人寵愛的小朋友和披荊斬棘的女英雄是不衝突的。”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