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57萬港人患“疑病症”無病憂有病

57萬港人患“疑病症”無病憂有病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據香港《文匯報》消息,現年50多歲的Hydee有過度疑病行爲,她10多年前曾接受膽手術,之後她開始擔憂膽病影響肝臟,經常觸摸自己身體各部位、看醫生及接受照超聲波、磁力共震及心電圖等各項身體檢查,仔細監察身體有否變化,高峯期每月求醫達10次,加上胞妹及姐夫均患癌,更令Hydee擔心自己患癌。“醫生說我不應該看醫生,應該去旅行社(去旅行散心)。”Hydee說,雖然醫生告訴她身體正常,但她仍充滿憂慮,更刻意避開當醫生的鄰居。目前,她正接受認知行爲治療,過度疑病行爲已減少。

57萬港人患“疑病症”無病憂有病

45至54歲“疑病症”高危

中大香港健康情緒中心於去年9月利用疑病行爲測量表,訪問3,014名年齡介乎15至65歲的市民,評估他們有否出現過度疑病行爲。結果顯示,10.9%受訪者患“疑病症”,當中以45至54歲受訪者的比率最高,佔14.1%。研究人員再利用嚴重情緒病問卷,瞭解受訪者情緒困擾狀況,結果顯示有過度疑病行爲的受訪者,患上抑鬱症、經常焦慮症等情緒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2倍。

醫生證實健康仍不相信

中大香港健康情緒中心主管李誠昨表示,即使醫生證實「疑病症」患者健康、身體並無問題,他們仍然不相信,會繼續求醫及接受身體檢查,以及避開有關疾病的信息或新聞。根據臨牀經驗,有過度疑病行爲人士,可能因爲有親友患嚴重疾病、自己曾有入院的不愉快經歷等,於是產生疑病思想。

透過認知改變患者對疾病誤解

李誠說,過度疑病行爲人士的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交受影響,令他們情緒受困,容易出現強迫症、經常焦慮症及抑鬱症,外國研究顯示情緒困擾會令“疑病症”問題惡化,形成惡性循環。如不及早求助,有機會演變成嚴重的情緒病,他建議“疑病症”患者可透過認知行爲進行治療,改變患者對嚴重疾病的誤解,把集中力轉移至其它生活範疇。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