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瀋陽專家吃太空糧食七年 未發現不適

瀋陽專家吃太空糧食七年 未發現不適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瀋陽專家吃太空糧食七年 未發現不適

一位瀋陽專家吃了7年由太空麥種製造的太空糧食,稱如果通過鑑定,有望於明年9月上市,瀋陽人或可率先嚐鮮。

“神舟八號”飛船搭載着贊皇大棗、洛陽牡丹等種子,那麼從太空回來的種子產出的糧食,到底是啥味道呢?

昨日,記者在瀋陽找到了答案:一位瀋陽專家已吃了7年由太空麥種製造的太空糧食,“太空麪粉我覺得更筋道,口感好”。“太空麪粉”有望於明年9月上市,讓瀋陽人領先全國嚐鮮。

在太空呆18天 有的種子變成粉末

昨日,瀋陽小麥育種專家周曉東告訴記者,這些年,世界上的育種辦法他差不多都用過了,就差沒上天了。經過無數次試驗沒有取得明顯效果後,他決定採用航天育種的方法。

航天育種是利用航天技術,將農作物種子和微生物帶到太空中,利用太空中的空間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交變磁場等各種特殊因素對種子和微生物進行處理,使種子產生地面得不到的有益變異。

2004年9月27日,周曉東培育的1037粒小麥種子,成功搭載我國第20顆返回式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在太空中運行18天。“這些種子從太空回來與送去前並沒有什麼不同,因爲航天育種選優工作至少需要3-5年才能看出變化。但是也有一顆種子受到空間磁場、失重、輻射等影響成了粉狀。”周曉東說。

7年繁育12代 1037粒變成5萬斤

周曉東家中到處堆積着一人多高的麥穗,還有幾千個普通信封,每個裏面都有幾百粒種子,花盆裏種的是麥苗,陽臺上放着剝粒機。他說,麥穗有1.2萬株,是太空種子繁育的一部分,信封裏的種子是剝粒機剝出來的。

這些“太空種子”的子孫,樣子就像普通的葵花籽。周曉東說,從太空回來的種子只有千分之三會發生變異,有的變好,有的則變壞。

7年了,這些太空麥種已繁育到第12代,“子孫滿堂”,變成了5萬斤,可供種植1250畝地。

培育太空種子“像伺候爹一樣”

周曉東說,培育太空種子“像伺候爹一樣”,一平方米的地裏只種一粒太空種子,而普通種子能種1000粒了。

他還在自己的農藝園裏搭建帳篷日夜看護,就怕被突然闖進來的羊把苗啃了。

有一次,他有事出去半天,回來一看,一工程隊爲農藝園內一用戶安裝電線,牽拉電線時將約100株太空種苗擦傷。“我回來一看便覺得天旋地轉,眼淚在眼圈中打轉。那些人還不以爲然地說,‘不就幾棵苗嗎,賠你不就完了’。 ”

太空種子與普通種子有啥不同?

收穫季節周曉東發現,太空種子與普通種子相比,一樣破土、發芽、秸稈、抽穗,但是稈硬得像鐵筷子,莖稈變矮了,穗粗得像人蔘娃娃,抗病性、抗旱性、抗逆性等都要好很多;一畝可增產5%;可早熟三五天,“別小看小麥早熟幾天,那可是世界性難題,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 ”

頭回吃太空糧食 “睡覺都不踏實”

太空種子結果了,誰來吃?周曉東下定決心,要做世界上吃太空糧食時間最長的人。

第一天,他用太空麥種磨製的麪粉蒸了一鍋饅頭,“其實就是心理作用,害怕得腫瘤,不敢讓家人吃,起初自己吃也是小口嚼,好長時間才嚥下去。半夜也是睡不踏實,肚子一叫,就坐起來。後來就習慣了,頓頓是太空糧食,餃子、饅頭、豆包、花捲。”他說,“太空麪粉我覺得更筋道,口感好。吃了7年了,現在我感覺腸胃好了很多,人也精神了。 ”

7年吃上千斤 “沒發現不適”

周曉東說,7年來,除了送人一部分,他差不多吃了1000斤太空小麥,至今沒發現身體有任何不好的狀況。明年9月,他的太空麪粉如果通過農業部的鑑定,將首先讓遼瀋百姓嚐嚐鮮,價格也就是正常麪粉的兩三倍。

周曉東現在是農業部在東北地區設立的“本地與引進種子資源高效結合與利用項目”專項課題的首席研究員。

他說,對於水資源缺乏的中國,小麥的意義更大。他做過測算,一畝水稻用水量爲2600立方米,而一畝小麥用水量僅爲450立方米。 主任記者 王志東

昨日,周曉東在家中向記者展示2004年我國衛星搭載的他培育的太空麥種。這些麥種今年已繁育到第12代,之後還要不斷地培育繁殖,優中選優。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