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10歲小女孩來初潮 發育期不宜吃太飽

10歲小女孩來初潮 發育期不宜吃太飽

來源:男爵風    閱讀: 8.3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0週歲初潮,已是班裏第五個

10歲小女孩來初潮 發育期不宜吃太飽

女孩“月事”比上一輩平均提前2年,專家建議發育期不要吃太飽

昨天,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內分泌科,拿着X光片來找醫生的父母,糾結的問題很多與“月事”有關,而且往往與家中女孩早早到來“月事”有關。

“10週歲零8個月,初潮來了,她是班級裏第5個來的孩子,她是這羣孩子裏個頭最矮的那一個,這正常嗎?”焦慮的媽媽問。

女孩今年四年級,1.46米的個頭,體重已經到了41公斤,看起來實敦敦的。

內分泌科主任樑黎說,對女孩子來說,“月事”來了,身高的潛力就只剩下不到10%,個頭躥高就有限,平均每個人能長5至7釐米,最少的只能長3釐米。

她拿出這個女孩的骨齡片給記者看:“瞧,她的骨齡已經12歲,超過實際年齡,從骨骺閉合的情況來看,再長10釐米已經是極限。”

樑黎給女孩的建議是:多吃蔬菜少吃肉,每天一杯牛奶一個蛋,睡前1小時不要吃東西,每天跳繩1000下。女孩和媽媽一起叫起來了:一頓飯,原來要吃四塊大排呢!

樑黎說,過多的高蛋白容易讓骨骺提前閉合,“很多孩子的早熟,都與營養過剩有關,尤其是女孩子,肥胖的女孩子,月經往往會提前;如果家長想讓孩子長得高,得偶爾讓孩子的身體處於半飢餓狀態,“生長激素往往在半飢餓狀態分泌旺盛,所以,老是飽肚子的孩子,容易長不高。”

“初潮代表女孩子青春期中期的到來。”樑黎說,月經早來表明長高機會不多了,這也是家長一看到矮個孩子來“月事”就焦慮不已的原因。

在省兒保內分泌科,性早熟的孩子一般集中在七八歲,而且因爲腦垂體等原因來“月事”的孩子,最小的只有3歲。

而在普通孩子中,多年臨牀調查數據顯示,女生來“月事”的年齡,一直在提前。30年前的平均初潮年齡爲13歲,而目前則爲11歲。

“和母輩相比,平均提前了2歲。”樑黎說,“好在營養跟上了,女生的總體個頭與上一輩相比,還是要高。”

在她看來,初潮需要與孩子的心理、生理髮育同步,“初潮之後,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是向成人邁進的第一步。所以,需要評估孩子的心理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如果有早早初潮,但適應能力不良的孩子,雖然已經過了10歲,不屬於早熟,我們仍會建議給孩子打針,抑制來潮。”

預言自己要來了,“來例假就不用跑步了,真好”

關於“月事”,小女生似懂非懂

“月事”,對如今五年級小學女生來說,已經不是件稀罕事。昨天,記者在杭州現代實驗小學五3班、五4班做了一次微型調查,在31名女生中,4位來例假,2位預言自己即將來例假,其中有2位讀四年級時就來了。

一提起“月事”話題,兩個班的小姑娘都作天真無邪狀,非但一點不扭捏,還爭先恐後舉手發言,表示自己很清楚。

她們的答案五花八門,例如,“女生每個月要排卵子,就會來例假了。”“書上說,是肚子裏某個器官的粘膜脫落造成的,我忘記是哪個器官了。”……小丫頭們知道一點,不過都不太說得清楚。

聽到記者問誰來過例假,一位個子高大的女生衝口而出:“我已經來過好幾次了。四年級就來了。”“我們四年級時,小悅來例假,全班都轟動了。”

五4班扎馬尾辮的小姑娘,指指剛纔那位大嗓門的女生,告訴記者,“她拿着帶血的衛生紙,從廁所裏衝出來,一邊喊“我流血了”一邊找班主任。後來班主任就給我們講了月經是怎麼回事。”

“小悅來得的確有點早,心理年齡完全跟不上生理變化。”五4班班主任許麗麗說。

五3班老師溫麗月則告訴記者:“雖然我班上還沒聽說哪位女生來例假,但我帶的上一屆學生,也有兩個女生四年級就來例假了,比我們那時早多了。”看來,來例假對四五年級小學女生來講是個別現象,但初潮年齡確實提前了。

還有兩位預言自己要來例假的小姑娘,說媽媽已經爲自己準備好衛生巾,放在書包裏,以免到時狼狽。

看到其他女生都不把月經當回事,已經來過例假的幾位小姑娘卻愁眉苦臉:“來的時候會肚子痛,沒力氣,也不能上體育課,一點都不好。”唯獨小悅除外,“我最怕跑步,來例假就不用跑了,真好。”

青春期:這樣呵護她

1、初潮讓身體第一次面臨失血,要不要吃只小公雞進補?

樑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現在孩子營養過剩的多,沒必要吃小公雞。對於女孩來說,最重要的是告訴她: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經期要注意衛生,不喝冷飲、不洗冷水澡、不淋雨。

2、“來”得早,“去”得也早,對嗎?

章勤(杭州市中醫院中醫婦科主任醫師):初潮和絕經並無絕對聯繫。絕經的時間跟卵巢功能的衰退有關。卵巢的功能跟遺傳、既往疾病以及環境的因素都有關係。

3、吃得好真會催人早熟?

樑黎:有可能,過多的高熱量、高蛋白食品會讓女孩發育提前。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