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人間冷暖 > 百歲藥王孫思邈談養生(很神)

百歲藥王孫思邈談養生(很神)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百歲藥王孫思邈談養生(很神)

孫思邈告訴我們——生活細節很重要

這兩天,我在給厚朴中醫學堂講醫史課,厚朴中醫學堂是 徐文兵先生創辦的一個培養中醫人才的基地,徐先生邀請我來講幾節中醫史的課程,把中醫的發展脈絡源流講講,在講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學員們對學習中醫的熱情非常的高漲,讓我都深受感染,如此下去,中醫復興有望。

昨天我正好講到唐代的孫思邈,提到了孫思邈非常的重視調養人的性情,尤其是重視生活細節的問題,孫思邈小的時候身體不好,自己說:幼遭風冷,爲了給自己看病,家裏把錢都化光了,這樣,後來在十幾歲的時候,纔開始學醫,最後終成一代大醫,被老百姓稱爲“藥王”。最後壽命達到一百多歲(記載不一,但是一定過了一百歲)。

我對大家說:孫思邈到底是怎麼從一個病弱的少年,變成一個長壽的人的呢?

除了對於治療的熟悉,可以給自己看病,孫思邈對調養攝生的重視,也是重要的原因,他的這部分學說,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很多養生的內容,都是從孫思邈的書中摘取的,發展來的。

這部分內容非常的豐富,大約在幾百條以上,我昨天上課的時候,給同學們講了很多,大家都覺得很吃驚,認爲這麼一位了不起的藥王,怎麼關注了這麼多的生活細節啊!

原來,這就是孫思邈的特點,他認爲,此事必須從生活細節做起,每個細節做好了,才能保證健康。孫思邈管這個內容叫“養性”,這個養性,其實是養生的一部分,指的是要使得好的習慣,變成你每天都執行的習性,這樣才能長期執行。#p#副標題#e#

孫思邈自己說:“夫養性者,欲所習成性,性自爲善,不習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意思是這事兒,如果我們養成了習慣,變成了自己的習性,如果這都是些好的習性,那麼身體氣血就平和,百病自然不生。這就是治未病的道理啊。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孫思邈非常的重視生活習慣,他要讓一些好的習慣,成爲人們每天都執行的習性,那麼,這都是一些什麼樣的小細節呢?

我說過,我昨天給同學們講的時候,同學們都驚異於孫真人是如此的心細,關注的都是很多我們生活中的小的細節,幾百條的細節我也只是選講了部分內容。

我在這裏,我只來講講其中的一個小的細節吧。

我在講述的時候,大家注意到,孫思邈幾次提到早晨起來,要先講些好事兒,不要講一些什麼計較錢財的事兒,不要講一些壞事,他說:“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清旦常言善事,勿惡言”(《千金方卷二十七 養性》)。孫思邈幾次提到這個小的細節。那麼,這裏面有什麼緣故呢?

原來,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非常的關鍵,這種狀態是從早晨就開始的,你以一個什麼樣的心態迎接一天,這非常的關鍵,這是一個心理學範疇的內容,孫思邈身爲大醫,自然關注的領域十分的廣泛,除了人的身體,他對人的心理也是十分關注的。

孫思邈認爲心理會影響身體,所以他十分重視從生活細節上來調整心理狀態,他甚至專門寫了一段話,講在家庭裏面,成員之間有了矛盾,要早說,說開了就好了,不能忍着,忍時間長了會生病,甚至會重到“不救”的地步。這樣的事兒我們在生活中也會常常見到。這是孫思邈細緻的地方,他正是長期給老百姓看病,瞭解到了生活中各個細節對健康的影響,纔會寫出如此生動細緻的內容的。#p#副標題#e#

百歲藥王孫思邈談養生(很神) 第2張

那麼孫思邈爲什麼讓我們早晨講善事呢?是這樣的,孫思邈非常重視道德修養,他認爲如果心裏面善良的事情裝的多了,人自然就向善了,這樣氣血平和,自然減少了患病的機率。所以他告訴我們“善言勿離口,亂想勿經心”。要經常講行善的好事兒,多講自己自然也受影響。尤其是在早晨,如果我們就開始講述一些美好的事兒,那麼我們就會以一個陽光的狀態來迎接一天的到來。

以前,我看中央電視臺十套的《講述》欄目的時候,常常被裏面一些普通老百姓的善良的事蹟感動,那些事兒甚至都是讓人流淚的善舉,所以我想,如果每天早晨都能看一眼,那麼,我們就會以一種多麼陽光的心態去迎接一天啊,在這樣的一天裏面,如果我們再遇到什麼挫折,自己的心裏都會和這些善舉相比較,一定會覺得這些挫折無關緊要了,這就是心態好的緣故了。

孫思邈還告訴我們:“勿言行善不得其報,以自怨愁”,因爲“當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這是他關注的小小的細節,確實有很多人,在抱怨做善事怎麼沒有回報啊?其實,不必考慮回報,做下去,你周圍的環境自然改變,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心靈一定會改變的,這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回報了。

那麼我爲什麼把孫思邈的這個細節,從幾百個細節中提取出來講述呢?這是因爲我們確實需要按照這個來執行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我遇到過這樣的朋友,每天講述的都是一些負面的內容,什麼那個地方撞車了,什麼誰的生意失敗了,什麼那個國家的經濟崩潰了,那裏的火山又出問題了,等等,總是在哀嘆,其實這些事兒和他都沒有關係,但是這樣哀嘆的結果,是自己做事都覺得是在混,這是一種消極的生活狀態,如此下去,整個人處於低迷狀態,健康自然也會成爲問題的。#p#副標題#e#

所以,孫思邈讓我們關注的那麼多的細節中,有一條就是“勿嗟嘆,勿唱奈何”,就是別沒事兒總是說“怎麼辦啊!沒辦法啊!”等這樣的話,這樣的話,會讓我們的態度消極的。

我曾經講述過朱丹溪,這位大醫被成爲一代宗師,他就是經常拿個小本子,聽到別人做善事了,“隨聞隨錄”,記錄下來,然後到處去給別人講,最後導致他到那裏給人看病,那裏的風氣都會改變的(“杖履所至,人隨之化”)。爲什麼呢?他這是在傳播善的種子,在傳播積極的生活態度,這樣對大家的身體和心靈都是有好處的,這是一代大醫的做法,從身體和心靈兩個方面來幫助大家調理,這是爲什麼人家被稱作是一代醫宗的原因。

這些大醫,都非常的重視生活的細節,因爲他們知道,我們的生活是由各個細節構成的,如果我們能夠把每個細節都向積極的方面調整,那麼,我們的生活就變得積極、陽光了,那樣,氣血平和,自然健康也是可以預期的了。

這是我在講孫思邈的時候的一點感受,寫出來,供大家借鑑。我自己也努力去做,晨起寫這篇博文,也算做是一個講好事兒的經歷吧,呵呵,不知道算不算。

要麼,大家也來試試?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