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歷史朝代 > 兒行千里豆瓣評分9.1 近七成觀衆給出五星好評

兒行千里豆瓣評分9.1 近七成觀衆給出五星好評

來源:男爵風    閱讀: 3.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行千里豆瓣評分9.1 節目主人公介紹將近七成觀衆給出五星好評

兒行千里豆瓣評分9.1 近七成觀衆給出五星好評

每週日晚十點在湖南衛視播出的家風類節目《兒行千里》,成功戳中了大衆內心的柔軟。網友說,“其實每個人都有軟肋

,它被我們倔強地埋在心底很深很深的位置不願意被發現。它從不會被輕易表達,但又永遠不會被改變,它就是親情。無

論我們身處何地,是怎樣的處境,或成功或落魄,或平淡或精彩,它都是我們牽掛和被牽掛的理由。血濃於水,根深蒂固

。”

平凡但不普通,感動但不套路。每一期節目,都是一堂於父母、於子女都仿若甘霖的人生課堂。觀衆毫不吝嗇在豆瓣爲它

打出了9.1的高分,因爲“《兒行千里》讓很多人意識到,愛就像柴米油鹽,每天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雖然我們可能不

曾察覺,但它其實一直都和你相伴相隨。”

將近七成觀衆給出五星好評

在小編看來,《兒行千里》重新解讀了“兒行千里”四個字的含義:它不僅是一種守望和牽掛,更是一種守護和傳承。如

紐帶一般連接彼此、如燈光一般照亮路途的“家風”,是融化在我們血液中的氣質,是沉澱在我們骨髓裏的品格,是我們

每個人行走四方沉甸甸的愛的行囊。

這裏沒有虎爸虎媽

好家風,是一種“身體力行”

出現在《兒行千里》中的主人公,都是一羣“別人家的孩子”。不過,在打量“別人家的孩子”同時,節目也讓大家認識

一羣“別人家的父母”。在教育的硬件成本直線飆升的當下,《兒行千里》從教育的軟件建設入手,鋪陳了另一番令人豁

然開朗的圖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需要“言傳”更要“身教”,優良家風的滋養,纔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來自湖南寧鄉的何江,是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作爲“優秀畢業生代表”的首位中國人,現在是麻省理工大學的一名博士後

,並在近日被福布斯評選爲30位30歲以下醫療健康領域青年。是什麼祕籍讓農村父母培育出哈佛優秀畢業生代表、麻省理

工博士後?是怎樣的愛讓這個湖南伢子12年裏堅持每天和父母通話?

雖然出生在農村,何江和弟弟卻從小接受了父母不同於鄰居的教育方式:

第一,“在老家打牌是很正常的娛樂活動,我爸爸媽媽也不是不會打牌,但是他們覺得看着我們做作業,比打牌更有意思

。”何江說完,他媽媽接着樂呵呵道:“看着他們把作業做完,比打牌有味多了。”

第二,成長陪伴,絕不缺席。在孩子出生之前有過打工經歷的何爸爸明確表示:“寧願在家裏餵豬,也不出去打工把孩子

丟給老人。”

第三,舉辦“家庭閱讀比賽”。何江透露,父親只有高中文化水平,但也熱愛閱讀,母親雖不識字,但對孩子循循善誘,

喜歡陪着兒子們學習,總是要求兩個兒子把課本里的故事念給自己聽,遇到聽不懂的地方,她還會跟兩個兒子討論。

何江一家

樸實無華的農村父母如此,爲國家做出卓越貢獻的錢學森家庭同樣如此。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說,父親在子女教育上的祕

訣就是不教。在父親看來,小孩子的理解能力與大人有差距,“父親很少用嘴巴說,都是用自己的行動來展示。”

錢學森的偉大,不僅是因爲“兩彈一星”,更重要的是嚴於律己,學習的慾望和熱情就算到了暮年,也絲毫未減。無論天

氣多麼炎熱,還是外界多麼複雜,每天晚飯過後,就是錢學森的讀書學習的時間,多少年來,一直如此。並且他一直致力

於祖國的教育事業,但就算已經聲名在外,依舊過得十分簡樸。

錢學森堅持學習,熱情到暮年都未減

十分值得深思的是,《兒行千里》中幾乎沒有“虎媽”“虎爸”,反而是一羣從我做起、尊重子女的開明父母。觀衆看到

的,不僅是中華民族千年傳承的優良傳統如何在這裏發揚光大,更看到與時俱進的自由開化,又如何在一個家庭澆灌出美

麗的花兒。

鄭若行就擁有一雙不走尋常路的父母,他們的家教方式就是釋放孩子的天性,自由、浪漫、舒展。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在

多數家庭是萬萬不可能的吧?可在鄭若行家裏,父母不願意孩子偷偷摸摸地看,乾脆允許她吃飯的時候可以一邊看,這一

看就是十年,並引導女兒走向導演之路。在整整港漂了八年之後,鄭若行選擇回到故土,還用自己的專業技能記錄下父親

,把他打造成了“木匠界的宮崎駿”。連見多識廣的何炅都大呼:“國家欠我這樣一個爹!”

諸如此類的觀衆心得,並不少見

春風化雨的信念傳承

從小家到大國,“家風隨行”鑄就精神氣兒

《兒行千里》泛起無數的溫情與感動,並充滿了一種濃烈的儀式感,它讓好家風跨越時間和空間,激盪起渾厚的力量,柔

中帶剛,鐵骨柔腸。

現場每位觀衆的胸前都有一個標牌,上面的數字是每個人離家的距離。數據顯示,我國20歲至39歲的獨居者約有2000萬人

,這些年輕人遠離故鄉、親人,獨自在城市打拼。夢想與家的距離,便是思念與牽掛的烈度,節目打破空間的界線緊密勾

連起情感的兩端,捲入無數遊子的情緒,激發無數人想要和父母一訴衷腸表達愛意的慾望。

與之同時,在子女分享了父母傳承的家風故事之後,每個人還會寫封家書給未來的孩子,這種精神接力儀式繼往開來。透

過節目,我們不僅看得到家風是如何影響、塑造一個孩子的現在,更能看到優良的家風將要傳承至下一代的希望,這是節

目最爲鼓舞人心的所在。

節目的主舞臺,是一條回家的路

網友無比感慨,其實我們在從小到大的過程中,不管父母是什麼學歷,其實父母在某一瞬間都會是了不起的教育家,都會

給我們說一些讓我們特別難忘的話,在你的人生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沒有了健全身體的謝仁慈,帶着媽媽的箴言,活得自信而勇敢,張揚而熱烈。媽媽說,“讀書,不是爲了成爲冷漠的人。

老兵李彬替犧牲的戰友盡孝,22年照顧18位“爹孃”。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父親自小給他種下了“英雄夢”,告

誡他要踏踏實實做事,勿好高騖遠。善良的母親對他說,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幫助別人。李彬銘記於心。

家境優渥的重慶企業家鍾叢榮是個“奇葩老爹”,因一句“不要把垃圾留給後代”而致力於環保事業,帶着夾子、文化衫

和小蜜蜂(小音響)三件寶到處高調做宣傳。鍾叢榮對孩子們說,撿起的不是垃圾,而是國人的臉面。

新華社戰地記者陳序,在離家8000多公里以外的中東地區,在槍林彈雨和炮火中,用筆和鏡頭去記錄戰爭的真實模樣。他

在給女兒的信中寫道,“希望女兒可以勇敢地出發,不畏前路的艱難,因爲爸爸會一直陪在你的身後。”

正所謂“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優良的家風會如化雨春風,守着家、護着國。小家的樂觀向上,終會

鑄就大國的錚錚鐵骨,扛起社會的責任,頂起民族的脊樑。

錢學森說:“我是中國人,我可以放棄國外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雖遠隔重洋,但報效祖國的信念卻無比堅定,錢

家後人沿襲着這一愛國主義的家風,遠行又歸來。

海油人孟文波每一次和父母道別,遠離陸地家鄉,着陸大海中央,都不知下一次何時再見。母親臨別時說,兒要保衛海疆

,不要害怕吃苦,笑看大風大浪,國家需要你們,吾兒努力堅強。

“治沙人”張立強一家堪稱現代愚公。三十年的時間,他們沿着父親的遺願,將11萬畝荒沙變成了綠洲。張立強告訴張

家的後輩們:“我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也沒有什麼文化,但他們用自己的一輩子告訴了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認定了的

事情,就不要怕困難,一定要堅持下去。記住了,孩子們!”

15公里盤山道路,319畝烈士陵園,不到四年時間,王新法幫助薛家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2017年2月23日,王新法在工作

中因過度勞累突發心肌梗塞不幸去世,但他的事業並沒有停止,女兒王婷帶着父親的期許,遠行千里,去走父親未走完的

路。

堅強、勇敢、善良、擔當——所有讓人肅然起敬的瞬間,映照出每一股家風在後代身上的精神氣象。可他們明明都有着同

一種溫暖的底色: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父母子女之間,都有着令人羨慕的和睦和甜蜜。節目中,賢良的妻子以丈夫

的事業爲自己的事業,老伴去世多年還留存着當年的愛情信物“小鈴鐺”;孝順的子女以父母爲榜樣繼續前行,完成他們

未競的心願;家庭成員之間從始至終的無條件信任和溫柔守護……

在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裏,每一張樸實的面孔,每一句平凡的話語,都讓人感受到莫名的治癒。尤其是當舞臺上出現的一

條由不同字體組成的家之路,讓經歷過各種出場方式的何老師也感慨萬千:“這是我最想走的路,是回家的路。”

觀衆說得好,那些平凡的大多數,亦有讓人動容的偉大,你的原生家庭,纔是你最開始的全部。人人都在尋找詩和遠方,

等你到了遠方,你纔會發現:家是你一輩子寫不完的詩,你要的遠方,就叫作家。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

每日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