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 > 經典臺詞 > 朗讀者第一期的開場白臺詞

朗讀者第一期的開場白臺詞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6年3月,董卿開始醞釀一檔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而它的播出也收穫了許多的好評,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朗讀者第一期的開場白臺詞。

朗讀者第一期的開場白臺詞

  朗讀者第一期的開場白臺詞

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寫着各種各樣的遇見。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撩動心玄的遇見。

這位妹妹,我曾經見過。這是寶玉和黛玉之間初初見面時歡喜的遇見。

幸會,今晚你還好嗎?這是《羅馬假日》裏安妮公主糊里糊塗的遇見。

遇到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婚;遇到你之後,我結婚沒有想過和別的人。這是錢鍾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

所以說,遇見彷彿是一種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開始。

  董卿親述《朗讀者》從籌備到播出的種種故事

爲什麼要做《朗讀者》這檔節目?

《朗讀者》火了之後,媒體會經常問我一個問題,你怎麼會想到做這樣一檔節目呢?

我先和大家分享我最近在節目裏對故宮博物院的院長單霽翔做的採訪,他說:“故宮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其餘分別是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和俄羅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館,正好對應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這說明沒有一個強大的博物館你就當不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話音一落,現場笑聲掌聲一片。雖說最後一句話有點玩笑的意思,但其中卻自有真意,一個國家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作爲媒體特別是國家媒體,旗幟鮮明地傳播弘揚優秀文化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

我做主持人22年的時間,在中央電視臺工作了15年,我深知這個平臺的影響力。就像今年春晚結束之後,我的口紅突然上了熱搜榜,讓人哭笑不得,但反過來也證明了平臺的影響力不可估量,那麼佔據這個平臺的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才能讓人們的注意力可以從外在轉向內在,從表面轉向本質呢?

爲什麼文化節目《朗讀者》火了?

1、良好時機

(1)播種於大衆對當下同質化節目的審美疲勞期

幾乎所有的同行在分析《朗讀者》的火爆的時候都會說這個節目真是抓住了一個很好的“時機”,因爲無論是大屏還是小屏都已經被一些同質化的節目霸佔了很長時間,所以《朗讀者》清新雋永、以文化人的面貌讓大家耳目一新。我同意這樣的觀點,“一夜走紅”恰恰說明這一類節目長期的匱乏。我想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在一年前、兩年前就看到了機會。

(2)下決心孵化後也得到立項支持

但爲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呢?我總結是兩個“決心”——有沒有一定要做成的決心和一定要做成精品的決心。做電視的同行都知道文化類節目在招商的時候往往不被看好,經常是一窮二白、舉步維艱,我們也不例外。外界都認爲你董卿做節目那還不是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嗎,這個真沒有。我們當時的境遇就是“一個念頭、兩頁方案、三個散兵、四處磕頭”。

但讓我們特別感動的是臺內的各級領導非常認可這個策劃方案,臺編委會更是全票通過快速立項。包括我們有一次跟高司長彙報,他聽了一次之後說了一句話:力挺這樣的節目,就應該做。我覺得我們也很幸運,遇到了有明確判斷力和高度前瞻性的領導,這不僅是我們的保障,更激勵着我們堅定地去實現目標。

(3)出生在“文化又一春”

《朗讀者》節目是今年2月18日開播的,那一天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雨水,後來有人開玩笑說節目火是日子挑得好,‘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但很多事情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年前的2月19日那一天是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央電視臺視察調研,當時就提出了“多設計一些融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好欄目,多辦一些膾炙人口、寓教於樂的好節目”的要求,我們的節目是從春天開始醞釀,歷經一年的艱辛終於在今年的春天和觀衆見面了。

2、節目各環的精心設計

第二點我想說的是僅僅有一個時機是不夠的,要打破文化類節目曲高和寡的魔咒,就要有創新的勇氣,把文化節目辦成精品節目的決心。《朗讀者》是一個完全原創的節目,沒有任何可以借鑑的模式,因此我們邀請了英國的模式研發團隊、國內的專家學者經過了好幾輪的論證。我記得在節目錄制前一個星期我們還在開策劃會。劉震雲、陸川、陳維亞、陳小川、白巖鬆、朱海、張頤武、康震等等都爲方案的不斷成熟貢獻着智慧。

(1)節目內容及形式規劃

大家始終在探討的就是如何讓文化節目的傳播更符合大衆傳播的特性,即讓一檔電視節目能夠引發最大多數人的參與和共鳴,真正實現共情。這裏面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也是我們花了一年的時間在思考的問題——誰來讀、讀什麼、怎麼讀。節目創意的最初就確立了一個思想,《朗讀者》不應該是一個傳統的朗誦會,名家朗誦這種形式在劇場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很多主題晚會上我們也能看到一些詩朗誦,但是往往比較難引發強烈的共鳴。大部分時間“技巧”多於“感情”,不符合現代受衆的審美習慣。我覺得作爲電視的製作一定要把朗讀者的情感、寫作者的思想和觀衆的理解和諧統一起來,所以我們設計了“訪談”+“朗讀”+“輕解析”的模式,將朗讀者的個人生命體驗完整地構建起來,讓故事的情緒提升到一個需要借文抒懷的時候文本順勢而出,經典文字的傳播便實現了最大化。

當麥家講述完兩代父子之間充滿掙扎的故事之後再讀自己的家信、當許淵衝老先生說人這一生不是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之後再讀林徽因、當無視貧窮和疾病依然快樂依然相愛依然在路上的丁一舟夫婦讀流浪的三毛,文字的魅力自然產生了疊加的效果,充滿感染力。

(2)節目陣容思考(例:許淵衝先生)

最初我們也曾經考慮過全明星陣容,覺得他們是收視的保障。但後來發現這是一種偏見,真正打動人心的一定不是‘光環’而是‘情懷’。

比如許淵衝先生,這是一個對大多數人來講都是很陌生的名字,96歲、翻譯家、翻譯唐詩宋詞莎士比亞,聽上去很是高冷,但當我們的導演在和老先生接觸之後發現他是一個特別單純質樸豐富有趣的人,我們立刻決定把他作爲第一期的 VVIP。當然老先生的至情至性也讓導演吃了不少苦頭。因爲廣告贊助出了問題,我們更改過兩次錄製時間。一開始定在2016年的夏天,後來推遲了,我們錄不成節目,第二次錄他的時間是2016年的'冬天,又沒錄成,第三次2017年1月我們終於真的要開始錄製了,再去請他,老爺子不搭理我們了,他覺得我們是騙子,覺得我們這些人沒有信用,就完全把我們拒之門外。當時眼看着離錄製越來越近,整個團隊就真的急了,不知所措。後來我說那怎麼辦,當時的確是我們晃了人家的時間,我們趕緊去道歉,導演團隊只能今天抱着果籃站在人家門口,明天抱着鮮花站在人家門口,終於一片誠意,精誠所至金石爲開。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

《朗讀者》許淵衝夫婦

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來到我們舞臺,我們都會把他們還原成一個平實的朗讀者的面貌,不去強調‘我會讀’,而是突出‘我要讀’,所以當老舍、巴金、冰心、路遙、史鐵生、季羨林、莎士比亞、海明威、小仲馬、梭羅、裴多菲等許多東西方的經典被朗讀的時候,觀衆沒有產生任何距離感,文字所創造的精神世界和當下受衆的精神世界遙相呼應,善良、正直、勇敢、進取、奉獻、尊重等人類最寶貴的品質和千百年前流傳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又一次給予我們力量,震撼我們的內心。

(3)最終節目效果

節目播出的第二天,許老爺子的譯著就直接衝進了當當網的熱搜,他告訴我們說,他家電話成了24小時熱線。爲什麼是24小時?因爲他有很多學生,親朋好友同事是在國外的,這個時差弄得他整日不得安寧。當然很多電視媒體很多電視臺也蜂擁而至要採訪他,老人家特別可愛,說:我在《朗讀者》裏面表現完美,不會再接受任何採訪。不過大家也可以再用果籃攻略試試看。

如果說這次節目播出之後有什麼是真正出乎我的意料的話,那就是新媒體的熱度和年輕受衆的喜愛。《朗讀者》到目前播出七期之後閱讀突破10萬+的微信公衆號已經達到了145篇,手機客戶端的收聽量達到了2.07億次,相關視頻全網播放近5.4億次。

爲什麼年輕人會喜歡《朗讀者》?

很多人問我你覺得爲什麼年輕人會喜歡朗讀者,我就說爲什麼你覺得他們不喜歡呢,他們成長在一個更富裕、更開放、更文明的社會,他們接受着更良好的教育,我們不要低估了他們的審美和判斷力,自以爲了解他們就喜歡某一種類型的節目。就像當年李宗盛抨擊流行樂壇的口水歌太多,他說如果你只給聽衆吃豬食,那麼時間久了他們就變成了豬。許淵衝先生今年96歲,很多熱愛他的年輕人可能只有26歲,他們的確有年齡的差距,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年齡的差距之外找到認知的統一。


相關精彩文章推薦:

1.《朗讀者》經典開場白

2.朗讀者每期開場白彙總

3.董卿朗讀者精選開場白臺詞

4.朗讀者第六期的開場白臺詞

5.央視《朗讀者》經典開場白

6.精選央視節目《朗讀者》臺詞

7.朗讀者第六期開場白臺詞

8.朗讀者開場白集錦

9.朗讀者第九期開場白

10.央視節目《朗讀者》開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