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 > 經典臺詞 > 第九期朗讀者開場白

第九期朗讀者開場白

來源:男爵風    閱讀: 4.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簡單一個字,能引起無數人的情感共鳴。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第九期朗讀者開場白,歡迎欣賞。

第九期朗讀者開場白

  第九期朗讀者開場白

家,簡單一個字,能引起無數人的情感共鳴,因爲家是每個人最初的記憶,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

莫爾說,爲了找尋想要的東西,我們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

而中國古人則推崇,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家是個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的紐帶。

在今天的這期節目裏,最讓我們有感受的是作家樑曉聲的那句話:

“每一個人都有現實的家園,書本可以構建一個精神家園”。

家,真的是一個充滿內涵,又充滿溫暖的詞。

  第九期朗讀者潘際鑾的勵志事蹟

顛沛流離的少年

1927年12月24日,潘際鑾出生於江西九江的鐵路職工家庭。抗日戰爭前,家庭經濟條件雖然清貧,但一家人和和睦睦,他像許多孩子一樣無憂無慮地生活着,貪玩、淘氣,但學習卻是非常的認真和努力。從小就有着強烈求知慾的潘際鑾,小學只讀了一年便跳級升入三年級,三年級後又跳級到五年級。

1937年,就在潘際鑾快讀完小學時,抗日戰爭爆發了。由於日本的侵略,九江告危,父親只得領着一家人匆匆收拾了幾件簡單的行李,爬上了一輛到南昌的火車,後在贛南的泰和縣暫時安家。到泰和後,潘際鑾沒有插班入學,但他利用半年的時間,自學了小學五、六年級的全部課程。1938年秋天,他在100多人的考試中以第11名的優異的成績考入泰和縣立中學。這時,九江已經淪陷。

在泰和住了不到一年,潘家被迫再度逃亡。一家人揹着鋪蓋和飯鍋,一路走了3個月,過着難民的生活。他們一路上躲過了數次日本戰機的轟炸,到達株洲時,潘際鑾和表哥都得了傷寒病,父親只得揹着兒子上路。在路上既無醫院也無藥,也許是父母的細心照顧,也許是年輕旺盛的生命力,潘際鑾奇蹟般地戰勝了病魔。

1939年,全家在昆明安頓下來,在一個由城裏搬到鄉下躲日本飛機轟炸的學校讀書。家離學校大約有二三十里路,要翻過3座山樑,然後沿着河邊行走。有一次潘際鑾和哥哥全都掉進洪水裏,兩人在河裏沉浮好幾裏,直往下游衝去,最後多虧幾位趕豬的農民將他們救上來。

戰火很快燒到了西南邊陲。滇緬鐵路停工後,父親、姐姐相繼失業。1942年秋天,父親又在昆明附近安寧縣的兵工廠找到工作。姐姐則被介紹到很偏僻的易隆縣郊外公路旁的一家汽車修理廠做職員。少年潘際鑾跟着姐姐在汽車修理廠做臨時工,乾點抄抄寫寫、登記賬目之類的事物。潘際鑾有一個辦公桌,他就把課本放在抽屜裏,領導來了就合上抽屜,領導走了就打開抽屜看書,這樣他自學高中一、二年級的書,他回憶說當時覺得讀書很有趣味。

1943年春天,潘際鑾考入政府爲照顧回國華僑子弟辦的中山中學,插班進入高中第二學期。潘際鑾是以各門功課第一的優異成績考進該校的。學校雖然不要學費、免費食宿,可是食宿條件極差。

1944年秋天,潘際鑾被保送進西南聯大。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又到了清華大學機械系學習。

求學哈工大,與“焊”結緣

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二年,教育部決定選派一批優秀青年教師到哈工大進修俄語,爲全面學習蘇聯、改革教育做準備。潘際鑾由清華大學推薦,於1950年秋天來到了哈工大。一到哈工大,他立即投入了緊張的'突擊式的俄語學習。僅半年的時間,潘際鑾已經能和蘇聯的老師、學生用俄語熟練地交流了。這時的哈工大已被確定爲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重點大學,教育部又決定把潘際鑾這批俄語進修生全部轉爲研究生,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深造和研究。

“在哈工大讀研究生期間,導師指導我如何做研究,我理解了應該怎樣去研究一個問題,怎樣自己把問題搞清楚,怎麼做學問,這些都是在哈工大學習的。”潘際鑾的導師是焊接專家普洛霍洛夫,他是前蘇聯莫斯科鮑曼工業學院教授,是當時蘇聯派往哈工大50多位專家中唯一的一位教授、博士,在焊接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較高的造詣。潘際鑾一生從此與焊接結下不解之緣。

潘際鑾知道焊接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先進技術,國內還是一片空白,這門發展中的技術一定會在新中國的未來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精通焊接技術的高級人才是國家迫切的需要。因此,他主動報名攻讀焊接專業。當時自願學習焊接專業的研究生一共有6個人,師從普洛霍洛夫。當他報名學習焊接時,一些清華、北大的老師開玩笑說:“你專門到哈工大去學焊洋鐵壺、修自行車有什麼意思呢?”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焊接的看法。

普洛霍洛夫指導潘際鑾選擇的研究方向“焊接中的熱裂紋”是焊接技術中一個前沿問題,也是在國際上一直存在爭議的問題。在普洛霍洛夫指導下,潘際鑾利用純鋁製成條狀試件,對金屬的脆性溫度階段內的強度、塑性和溫度、變形速度等因素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實驗研究。普洛霍洛夫是一位很重視實驗並善於進行實驗的導師,而潘際鑾也充分發揮自身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才幹。沒有現成的拉伸設備,他用一臺舊車牀改裝成符合要求的拉力機。爲了使試件溫度均勻並不會由於自重而斷裂,他巧妙地把鋁試件平託在一個銅模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過實驗,他不僅進一步驗證了某些關於金屬變形和斷裂的理論,而且獲得了一些很有價值的重要發現。

一方面他比較深入細緻地觀察到了金屬塑性在脆性溫度階段及其附近的變化規律,打破了過去傳統的概念(即籠統地認爲當溫度達到脆性溫度階段時,金屬的塑性與強度均將急劇下降,直至爲零),從而豐富了普洛霍洛夫的理論。另一方面他的研究證明了金屬在脆性溫度階段的力學性能不僅取決於其化學成分,而且取決於其應力狀態、形變速率。

潘際鑾同普洛霍洛夫從理論上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和總結,初步形成了描述焊接中金屬熱裂紋形成機理的物理模型。潘際鑾和普洛霍洛夫建立的這一理論,考慮了所有可能的因素,包括機械因素(變形、應力)及冶金因素(脆性溫度範圍及塑性)等,並對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科學分析。運用這一理論,就有可能在各種焊接中預測裂紋產生的可能性。1953年,潘際鑾在整理總結這些實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了他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焊接中金屬的晶間層斷裂問題》。現在,哈工大博物館裏還存有他當年的部分實驗報告原件。

“哈工大是我國焊接專業的發源地,是焊接學者的搖籃,是我們中國焊接事業的起點。”採訪中,潘際鑾不時地說起類似的話語。在潘際鑾研究生學習階段,1952年哈工大決定成立焊接專業,潘際鑾被任命爲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他與4位同班學焊接的研究生田錫唐、陳定華、周振豐、徐子纔開始建設焊接實驗室,講授本科焊接課程,在我國高等教育界創建了第一個焊接專業。1955年夏天,潘際鑾和清華大學派去哈工大進修的教師一起返回清華,又在清華大學建立焊接教研組,潘際鑾被任命爲焊接教研組主任,成爲我國第二個焊接專業和焊接教研組的建設者。就這樣,中國的焊接人才隊伍慢慢地壯大起來。

科研創新,“焊”爲祖國

“我目前主要有3個研究方向:核電站的焊接問題、高速鐵路的焊接問題和爬行焊接機器人。”潘際鑾年邁的身體裏跳動着一顆年輕的心,86歲高齡卻依然從事着我國最尖端的焊接技術研究。“搞科研就要紮紮實實”,做研究,潘際鑾講求腳踏實地、一絲不苟,而且重視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

20世紀60年代,他率領一支由教師、工人、學生組成的隊伍,承擔了由清華大學設計建造的核反應堆的焊接工程任務。爲了完成這項任務,他組織教師學生從研製氬弧焊裝備和工藝開始,到研究鋁的焊接冶金問題、工藝裝備設計製造,一直到生產,前後花了3年多時間,終於成功完成了核反應堆的焊接工程任務,這在我國屬於首創。爲了解決反應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問題,他又在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研究成功我國第一臺電子束焊機。

70年代末,潘際鑾和同事們研究電弧傳感器,首次建立電弧傳感器的動、靜態物理數學模型,並研製成具有特色的電弧傳感器及自動跟蹤系統。80年代,他研究成功新型MIG焊接電弧控制法“QH—ARC法”,首次提出用電源的多折線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掃描外特性控制電弧的概念,爲焊接電弧的控制開闢了新的途徑。

1987年至1991年,潘際鑾在我國自行建設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時擔任焊接顧問,爲該工程作出重要貢獻。2003年,他研製成功爬行式弧焊機器人,屬國際領先水平。

在長期的焊接科研與教學中,潘際鑾也十分注重理論的探討與總結,除了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發表演講外,還撰寫了大量專著,代表著作有《現代弧焊控制》、《焊接中熱裂紋》、《焊接手冊》等。他發表論文200餘篇。

潘際鑾獲得了很多榮譽,如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焊接終身成就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特等勞動模範等。談到這些榮譽,他認爲,“那只是奮鬥的結果,絕不應是奮鬥的目標!”他始終認爲,只有當自己的創造發明獲得成功,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利益時,纔會享受到人生的真正幸福。

正是有了這種淡泊名利、治學嚴謹的科學作風,他才能夠順利完成核反應堆設備焊接任務、創造新型焊接電弧控制法的先進技術、研製成功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機器人及激光焊縫跟蹤系統……幾十年來,在新中國乃至世界焊接技術發展的歷程上,都深深地印着潘際鑾的足跡。

採訪最後,潘際鑾說:“我有4句話:第一句是與人爲善,助人爲樂;第二句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三句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第四句是堅持真理,不做違心事。這是我做人的信念。”他把這4句話送給廣大學子,並希望學子們能繼承和發揚哈工大的優良傳統和學風,在未來的事業中知難而進、敢於攀登,爲祖國、爲人民做貢獻。

朗讀者相關文章:

1.精選朗讀者開場白臺詞

2.朗讀者開場白集錦

3.朗讀者每期開場白彙總

4.朗讀者第一期開場白臺詞

5.朗讀者第九期開場白臺詞

6.朗讀者第八期開場白臺詞

7.朗讀者開場白

8.董卿的朗讀者開場白精選

9.朗讀者告別的開場白

10.朗讀者主題第一次的開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