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 > 經典臺詞 > 電影《一念無明》經典臺詞

電影《一念無明》經典臺詞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念無明》改編自香港真實新聞案件,以一個家庭悲劇描繪社會大衆對精神病患的漠視與不友善,講述一對懷着沉重愧疚的父子如何面對過去的故事。下面的電影《一念無明》經典臺詞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電影《一念無明》經典臺詞

1.我都好想學你,但是我做不到

2.我不懂做人老公,不懂做人老爸!我不懂。我不懂

3.不是什麼都可以外判給別人做

《一念無明》劇情介紹

《一念無明》講述了一對懷着沉重愧疚的父子如何面對過去的故事黃世東(余文樂飾)罹患躁鬱症,日常就是戰場,在情緒裏反覆煎熬。爸爸黃大海(曾志偉飾)離家不顧,留下久病的媽媽,家門就是柵欄,一點點碰撞摩擦都讓母子倆露齒相鬥。

有一天,阿東幫失禁的媽媽(金燕玲飾)沖洗,卻意外結束她的生命,被判入住青山醫院。大海在愧疚下決定接治療後出院的兒子阿東回到自己獨居的小室一起住,兩個心懷愧疚的大男人相擠在呼吸都嫌擁擠的斗室中。阿東重投社會,卻遭到身邊的朋友歧視,唯讓他嘗試平復自己,同時阿東也想盡方法希望找回當天談到近乎訂婚的譚思慧Jenny(方皓玟飾),沒想到當找到Jenny時,卻有着另一番滋味。心頭沉沒的是家,肩頭沈重是枷,最簡單的關係,最複雜的糾葛,陰暗屋檐下透現父子對坐光影,成一張現代生活的全家福,哭著微笑,恨著相愛。

《一念無明》影評:假如你的親人,就是你的沉沒成本

導演確實有點壞,他把余文樂飾演的男主角,放在了一個非常極端的人生位置上。

母親腿腳不好,又情緒躁鬱,父親又從香港跑去大陸,很少回來,弟弟逃跑去了美國,根本不想理家裏的爛攤子。

照顧母親端屎端尿、還要被母親罵是撲街仔,全都都要他一個人來承受。這還不算,他做金融的,借了朋友幾百萬去炒股,還虧掉了,人家追着他還債。

內憂外患之下的他,失手殺了母親,雖然法院判定他是精神躁鬱症,無罪釋放進了精神病院,他沒有受到法律制裁,卻受到了了“弒母”的自我內心譴責,和周遭人羣白眼和偷笑他是“他是青山出來的(青山是香港精神病院所在地,香港口語裏說青山出來的,就等於說某人是精神病,類似於廣州人說芳村出來的,類似於東北人說四平出來的)”,還有隻懂得給你喂藥的機械而蒼白的精神病治療系統。

雖然電影中出現了許多和精神病相關的元素,精神病院,精神病藥物,精神病家屬互助,影片最後也打出了對躁鬱症等精神病人應該關切的話,但觀影之後的我始終覺得,這部電影講述的內核其實並不是精神病,而是原生家庭的原罪問題。

導演自己也是矛盾的,他通過余文樂飾演的精神病患者,反觀其他人的冷漠和無情,甚至父親都要枕頭底下藏着錘子來防備精神病的'兒子,導演似乎想通過這些說明,他或許並不是真的精神病,他是被原生家庭逼得,換了誰遇上那樣的家庭,也會被逼瘋,這是吃多少藥,都治不了的病。

心理學上總會說到一個詞:沉沒成本。就是那些你在過去和未來都無法改變的成本。比如你遇到一個渣男,你想和他分手,可是想想在一起所花費的時間、精力、金錢,你又捨不得,這就是典型的沉沒成本。但是如果你不離開這個渣男,他就會繼續禍害你,你的沉沒成本會變得更高,所以對於沉沒成本,只有一個選擇,不惜一切代價,切割。

但是有個問題出現了,假如沉沒成本對應的人,是個渣男,還好辦,分手就是了。可假如是你的家庭呢,你的父親母親,你的兒子呢?

就像片中余文樂的弟弟一樣,避走美國,與原生家庭的一切亂七八糟進行了冷酷無情地徹底切割,當父親走投無路打電話給他時,他只說,多少錢都可以給你,但我絕不會回去。曾志偉飾演的父親很生氣,難道把一切推給別人,就可以了嗎?

片中無論是精神病醫生,家屬,還是片尾的話,都在說,家人的支持對精神病患者最重要,可是對於片中余文樂這個家庭來說,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家人並沒有在支持中讓一切變得更好,余文樂因爲留下來照顧母親,而最終躁鬱症,父親因爲回來照顧余文樂,也走投無路。似乎唯一沒有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就是那個白眼狼遠走美國的弟弟,但他至少最大程度上,保證了這個家庭,還有一個人,可以正常地生活。

拒絕把母親送到老人院,精神病院,卻讓家人一個接一個地在這種根本無法改善的沉沒成本中越陷越深,人生盡毀,真的就是人性的光輝和親情的偉大了嗎?

或許未必。

把精神病院、老人院的絕對妖魔化,在明知“久病牀前無孝子”的情況下,把照顧老人、病人的重擔獨自承擔,而無法顧全自己的人生,從而讓整個家庭失去未來和陷入困頓,並不是一種值得讚許的英雄行爲。我不得不說,公衆號上教你的“遠離原生家庭”的話,是對的。

每個人都有過上正常生活的權力,要更多地放開別人,無論他是病人,還是,你是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