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 > 佳句美文 >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與治療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與治療方法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積液及聽力下降爲主要特徵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中耳積液的性質可爲漿液性漏出液或滲出液,亦可爲粘液。本病可分爲急、慢性兩類,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能及時與恰當地治療,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覆發作,遷延轉化而來。本病以冬春季多見。小兒及成人均可發病,在小兒爲常見的致聾原因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與治療方法

目前認爲本病的主要病因:

(1)變態反應可引起咽鼓管粘膜的水腫,導致咽鼓管阻塞,造成中耳負壓,引起滲出或分泌機能亢進。

(2)急性中耳炎時抗生素使用不當,如劑量不足,療程不夠,或細菌對藥物有抗藥性等,使炎症遷延不愈。

(3)頭頸部放射治療後因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腫脹,以及局部靜脈及淋巴迴流障礙,致使管腔狹窄,亦可導致分泌性中耳炎。

(4)咽鼓管咽口受壓阻塞,如腺樣體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腫瘤或淋巴組織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時間過長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響咽鼓管咽口的開放。

(5)支配小兒咽鼓管開閉的肌肉如齶帆張肌收縮無力,影響了咽鼓管的開放功能;加之小兒咽鼓管的軟骨彈性差,當鼓室處於負壓時,咽鼓管軟骨段的管壁易發生塌陷。此爲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發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學基礎之一。

(6)分泌性中耳炎常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故可認爲本病可能與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

此外,單純依賴抗生素而忽視了鼓膜切開亦爲產生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 主要是當咽鼓管功能不良時,外界空氣不能進入中耳,中耳內原有的氣體逐漸被吸收,腔內形成負壓。此時,中耳粘膜腫脹,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內出現漏出液。久之中耳粘膜化生爲分泌性粘膜,固有層血管擴張,杯狀細胞增多,分泌增加,病理性粘液腺形成,固有層血管周圍圓形細胞浸潤。至疾病的恢復期,腺體退化,分泌物減少,粘膜逐漸正常。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 主要爲改善中耳通氣,清除中耳積液及病因治療。

(1)改善中耳通氣:首先,宜保持鼻腔及咽鼓管咽口通暢。可用1%麻黃素滴鼻,或用1%麻黃素與0.5%可的鬆噴霧至鼻咽部,每日3~4次;亦可在急性上呼吸道炎症控制後採用捏鼻鼓氣法、波氏球吹張法或導管吹張法進行咽鼓管吹張;或經導管向咽鼓管咽口噴入強的鬆龍等類固醇激素藥液,以減輕局部水腫。

(2)清除中耳積液:①穿刺抽液:一般用7號長針頭在無菌操作下,從鼓膜後下方或前下方刺入鼓室,以空針抽吸積液;或於抽液後注入地塞米松。②鼓膜切開術:若積液粘稠,抽液無效者可做鼓膜切開術。鼓膜切開後,吸盡鼓室內積液;積液粘稠者,可用透明質酸酶1000單位溶於1ml生理鹽水中注入鼓室。③鼓室置管術:如經抽液或注入酶製劑、激素等無效,可做鼓膜置管術,經鼓膜留置通氣管,但2歲以下兒童慎用。此外,紅外線及短波透熱治療可改善中耳血液循環,促進積液吸收。

(3)祛除病因:應積極治療鼻咽及鼻腔疾病,特別是腺樣體肥大者,可切除腺樣體。在急性期,可選擇紅黴素0.25g,每日 3次,口服;氨苄青黴素0.5g,每日2次,肌肉注射,以控制感染。加入地塞米松或強的鬆等口服,作短期治療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