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送子觀音”亦喜亦憂 不孕不育夫婦比例持續增長

“送子觀音”亦喜亦憂 不孕不育夫婦比例持續增長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新網廈門12月13日電 題:“送子觀音”亦喜亦憂 中國不孕不育夫婦比例持續增長

“送子觀音”亦喜亦憂 不孕不育夫婦比例持續增長

作者 郭熙嬋

沙愛國,一名女軍醫,被人們親切地稱爲“送子觀音”。十多年來,沙愛國運用“試管嬰兒”技術,使2000多個家庭喜得貴子。

但是,沙愛國坦言,中國在1988年就有了第一例“試管嬰兒”,“試管嬰兒”技術卻直到近年才慢慢被全社會認可。

來到位於廈門的一家部隊醫院,中新網記者近日見到了沙愛國。作爲閩西南地區開展“試管嬰兒”技術的第一人,61歲的沙愛國見證了“試管嬰兒”技術在中國特別是在一線城市以外地區的艱難發展。

沙愛國出身婦產科專業,在長期婦產科坐診中發現:不孕不育症在門診量中佔很大比例;由於早年中國人思想認識的侷限,不孕不育給婦女帶來了極大的身心痛苦。

“我花了半年的時間,走遍了閩西南地區的溝溝坎坎,發現閩西南地區有近兩千萬人口,而不孕不育率高達10%,卻無一所醫院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於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輔助生殖技術尚遭受人們質疑的狀況下,沙愛國四處奔走,組建醫學生殖中心。

“當時‘試管嬰兒’技術還不普遍,別人都不理解我們爲什麼這麼執着。”沙愛國笑着說,“而且,當時這項技術都還只集中在北京、上海的大醫院,我們就不斷去找專家、去學習。”

2000年11月27日,閩西南地區第一例“試管嬰兒”在沙愛國所在的部隊醫院順利分娩。這距離1978年世界第一例試管嬰兒在英國誕生晚了20多年,距離中國第一例試管嬰兒呱呱落地也遲了10多年。

“孩子剛一從產房抱出來,所有人都圍上去,好奇地說,‘啊,這是試管嬰兒’。”沙愛國完忘不了這樣的一個細節。

以“試管嬰兒”技術爲代表的人類輔助生育技術,在中國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漸強的發展歷程。對於“試管嬰兒”,人們也從最初的不相信到產生好奇,慢慢轉變爲現在的“心存感恩”。

“通過一例例‘試管嬰兒’的成功,人們開始接受,通過科學技術可以實現原本的不可能,並開始對這一技術‘心存感恩’。”沙愛國說。

在沙愛國的辦公室,記者看到題寫有“救難天使”、“送子觀音”等字眼的錦旗不下200面。沙愛國感慨,看到年輕夫婦從進醫院時的憂愁滿面到離開醫院時的滿心歡喜,就覺得這些年來艱難推廣“試管嬰兒”技術是值得的。

資料顯示,“試管嬰兒”技術在全世界的平均成功率只有30%,而沙愛國的團隊通過不斷探索,將成功率提高到了55%。目前,除了閩西南地區的患者,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不少患者也紛紛慕名而來。

然而,在“試管嬰兒”技術漸被認可的欣喜中,另一現象的出現也令沙愛國感到擔憂。有資料顯示,目前中國不孕不育夫婦佔社會育齡人羣的8%-15%,且該比例呈持續增長趨勢。

沙愛國對此分析認爲,其中的原因複雜多變,有因婦女流產次數增多,併發婦科炎症導致不孕;也有因爲生育年齡推遲,導致生育能力下降的;當然,環境污染、年輕人不良的生活習慣也開始成爲始作俑者。

“科學技術再好,但相比自然受孕還是存在風險。”沙愛國說,不孕不育症列入世界常見疾病的前三名,實在令人警醒。

目睹中國“試管嬰兒”技術步入“快車道”,並逐步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沙愛國經常對患者這樣說:沒有什麼做不到,只是方法沒找到。(完)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