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宅”讓心理退化:交往出現障礙 思想偏離現實

“宅”讓心理退化:交往出現障礙 思想偏離現實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今,即便“宅”在家裏,油鹽醬醋也能網購到家,一臺電腦讓你盡知天下事。近日,《人民日報》一篇題爲《“宅”,難有“大千世界”》的文章,傳神地刻畫出“宅族”的狀態:“兩人路遇街頭爭吵,一人駐足圍觀,另一人勸阻:有什麼好看的,回家上微博看唄。”

“宅”讓心理退化:交往出現障礙 思想偏離現實

“宅”這一亞文化起源於日本,指那些喜歡待在家裏,沉迷於個人愛好,與社會脫節的年輕人。英國廣播公司曾報道稱,英國18~30歲的年輕人中,約四成是“宅族”。中國“宅族”也很龐大,一項調查顯示,七成受訪者認爲自己很“宅”,22.4%的人最長一週“宅”在家,除了吃飯就是對着電腦。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王建新曾指出,樂於閉門研究音響、手機的中年“宅族”不少見。天津一項調查顯示,近四成六旬以上老人不常出門。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祕書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春介紹,“宅族”有4種典型心理成因。

1.性格內向。內向者敏感、自卑,虛擬的網絡使他們不必擔心被拒絕,反而能更輕鬆地與人交流;他們希望與人建立深層次的人際關係,滿足情感需求,建立歸屬感。

2.社交技能不足。有人從小沒能培養起完善的社交技能,或在成長中有過社交失敗的經歷,並對社交產生焦慮甚至恐懼心理,寧願在家守着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3.內心迷茫。有些年輕人沒目標,覺得與其在外獨自拼搏,還不如在家習慣性地接受父母的照顧。有人年近不惑卻一事無成,心生倦怠,感覺自卑、渺小,不願見人。有些與兒女分離的老人,又因退休失去原有的社會支持系統,產生心理退縮。

4.壓力太大。工作忙、壓力大的人沒精力交往,並會通過減少社交來自我保護。有時甚至同事間都懶得面談,而用網絡交流,這讓不少人不知道什麼是真實的溝通,也忘記了該如何與人親近、相處,難以建立內心和諧所必需的親密關係。

看外面的世界久了,人們需要內觀自己。短期“宅”在家裏,給心靈一個安全的“房間”,能很好地自我反省,調整身心,平復不良情緒。然而,林春介紹,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其生存發展在相當程度上是以與他人的合作和交往爲前提的。久“宅”者會喪失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力與思考力鈍化,導致身心俱損。一項調查顯示,“宅”生活讓35%的人失去社交機會,並影響工作;使近兩成人性格自閉,害怕與人接觸。《韓國日報》2009年報道稱,該國約10萬名“宅族”青年無法適應社會交往,存在自閉傾向。還有多項心理學研究發現,“宅族”難以從虛擬空間迴歸社會現實,長此以往會導致思想偏離真實社會,養成消極的思維模式和不良人格特徵,甚至引發抑鬱情緒或抑鬱症。

美國作家布魯姆在《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中提醒“宅族”:笛卡爾在系統提出激進的懷疑觀點前,心裏裝着一個大千世界。因此,鍵對鍵代替不了面對面,只有當面交談,才能真切感受到對方一顰一笑背後的喜怒哀樂。要想走出“宅”生活,林春建議,首先要保持好的生活習慣,不能想睡就睡,想起才起,以免生物鐘紊亂。其次要與社會保持互動,給自己一些時間接觸外界,比如會會知心朋友,一起分享酸甜苦辣;出去走走,或許人行道上相遇時的一個微笑,都能讓你愛上外面的世界。最後,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自我成長的力量,對外界的天空擁有各種期待,因此,找到生活目標,纔不會安於“宅”在家裏。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