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母子猝死出租屋內 猝死的五大信號

母子猝死出租屋內 猝死的五大信號

來源:男爵風    閱讀: 9.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又見猝死案例!母子一同猝死在出租屋內。這是怎麼回事呢?近年來不斷的有猝死的新聞冒出,那麼如何預防猝死呢?

母子猝死出租屋內 猝死的五大信號

母子猝死在出租屋內

上週四,虹口區提籃橋街道一民宅內,一對母子被鄰居發現雙雙死亡於屋內。兒子50多歲,母親已80多歲高齡,母子二人均爲上海戶籍。這對母子究竟爲什麼會同時在屋內死亡呢?

事發的房屋位於虹口區榆林路上臨潼西村小區。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小區爲老式住宅小區,這對死亡的母子就租住在一樓。鄰居們表示,最後一次見到他們已是2016年12月25號的事情了,直到最近有個鄰居發現屋內好幾天沒有動靜,前去一看,才得知這對母子均已在屋內死亡。

臨潼西村居民:“那個老婆婆八十幾歲,她膽子很大的,她去一看,屋內沒人。她就叫這個阿姨拿個手電筒照一照,發現老太躺在地上死了,兒子死在樓上。”

小區居委會負責人表示,經過警方的初步調查,兒子有吸毒史。法醫目前鑑定,母子的死亡原因均爲猝死。目前,警方正在對該案進行進一步調查。

猝死事件頻發,如何預防猝死呢?想要預防猝死那麼首先就要了解猝死前的幾種危險的信號。

五大猝死的信號

1.肩頸臂疼痛

心肌缺血時,肩膀、脖子、下巴、手臂等這些地方可能會感覺到疼痛。常常是今天脖子疼了,第二天改成下巴疼,或者今天疼,第二天又不疼了。出現這種疼痛轉移的現象,就要引起注意去就醫檢查。

2.焦慮失眠

持續幾天、幾周甚至幾月的壓倒性疲勞感,那麼這宣告着你的心臟出了問題。當然,也許感冒了也會感覺疲勞,但持續性的疲勞感可不是簡簡單單的病毒引起的。超過70%的女性在確認患有心臟疾病之前的幾週會有極度的疲勞。

3.過度出汗

當你在一段時間裏並沒有進行運動卻會突然出汗的話,那麼這常常是你心臟疾病發作前的一個信號。對女性而言,感覺上更像是更年期裏的潮熱或者盜汗。在心臟病發作前,身體上例如頸子、後背、頭皮、手心或者腳掌都會大量出汗。過度出汗應警惕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心梗信號。

4.呼吸短促

官方認爲呼吸困難、短促通常都是系列心臟疾病的第一徵兆。你會感覺你像在高海拔地區一樣無法吸進更多的氧氣。你會感覺頭很輕,甚至暈眩。持續性的哮喘或者肺部不適也同樣可以讓你懷疑是否是心臟的問題。

5.極度疲勞

疲勞是突如其來的,並沒有激烈運動、缺少睡眠或者生病等誘因。通常,你會與往常一樣迎來新的一天,但很快你就會陷入極度疲勞裏,到了下午你就會完全提不起精神。此外,沉重的四肢也是另外一個信號。

預防猝死的方法

1.定期體檢

體檢有助於瞭解通過主觀感受不易察覺的“潛伏疾病”,做到及早預警、早干預,有效地預防猝死等嚴重情況的發生。換句話說,對於體檢的態度,就是您對於健康的態度,請您務必重視體檢,重視健康!

2.戒菸

吸菸和吸二手菸被譽爲“慢性自殺”,其言並不過其實。隨煙而吸入體內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不完全燃燒產物將持續的損傷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其舒縮功能,提高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風險。

3.上廁所禁看書

上廁所時勿看報紙,避免造成便祕,用力排便會導致心血管患者發生不測。

4.少做刺激事

原有心腦血管、高血壓、代謝病等基礎病變者,在冬季要格外小心,不要做過於刺激的事

5.減壓

“輸了健康,贏了世界又如何?”最近,日本神戶大學博士韓白衣推出的新書中提到了這一觀點。對中年人來說,尤其不要給自己過大的工作壓力。工作以外的時間,要強迫自己完全放鬆下來,抽空可以和家人去旅遊。

遭遇猝死如何急救

1.將病人平臥於木板或水泥地上

讓患者就地採取坐位、半臥位或臥位,鬆開領口當患者伴有嘔吐症狀,應將患者持側臥位(如有假牙須及時將患者假牙取出),防止嘔吐物堵塞氣管窒息而死。側臥時須將患者心臟一側朝上,防止壓迫心臟加重病情。如患者裸身倒在浴室等冰冷潮溼場地,須用棉被爲患者保暖。打開氣道搶救者用一隻手掌放置於病人前額,用力向下壓,使病人頭向後仰,另一隻手的食、中指將病人下巴向前擡起。

2.人工呼吸搶

人工呼吸搶救者用放在病人前額上那隻手的拇、食指夾住病人鼻翼,作口對口密封吹氣,以每分鐘16次的速度進行。第一次可作2 次吹氣,使已萎縮的肺張開。吹氣見效的特徵是呢感看到病人胸部起伏,病人呼氣時可聽見和感覺到有氣體逸出。

3.胸外壓

人工循環搶救者一手的手掌根放在病人胸骨中下1/3 處,另一手掌放在病人胸骨上方,雙手垂直向下壓。按壓與放鬆時間應相等。每分鐘胸外按壓頻率爲100 次,深度約3.5~.5 釐米。急救的同時,一定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脈搏和意識的狀況,儘快在醫護人員的監護下將患者送到醫院接受專業搶救。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