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陪孩子寫作業太鬧心 媽媽氣得急性腦梗

陪孩子寫作業太鬧心 媽媽氣得急性腦梗

來源:男爵風    閱讀: 5.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記得最近很火的“遠交近攻”一詞嗎?新釋爲: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離得遠一點,還能稍微交流交流,離得近了,想不攻擊他都難。這不,有個媽媽陪孩子寫作業把自己給氣傷了。近日,一張媽媽陪兒子寫作業氣到腦梗住院的病歷,在朋友圈徹底炸了。

陪孩子寫作業太鬧心 媽媽氣得急性腦梗

這兩天,一張“入院記錄”的截圖攻陷了大家的朋友圈。截圖“現病史”寫道:這位33歲的女患者10月26日在看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生氣後出現言語不能,大舌頭,右手寫字笨拙,字體變醜……門診以“腦梗塞”予收入住院。

截圖一出,立即引起了家長們新一輪的共鳴和吐槽,紛紛表示戳到了痛處。“願意陪孩子寫作業的媽媽真的是親媽呀”。記者經過覈實後證實確有其事,這位媽媽目前正在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目前病情平穩,恢復了八九成。

陪孩子寫作業到底有多鬧心?真的會因情緒激動而導致腦梗嗎?劉醫生表示,引發腦梗的原因有這麼一條:情緒激動、精神緊張、憤怒等情緒變化會引起血壓上升引發腦梗。據瞭解,病人有高血壓家族史,平時覺得自己很年輕,也沒有進行一些常規體檢,10月30日入院後,血壓高達200,已經處在臨界值。“陪孩子寫作業是導致這位媽媽腦梗的促發因素。”劉玲說,“目前病人血壓已經降了下來,病情也恢復了八九成,但今後需要長期用藥了。”

雖然很多家長在陪娃寫作業的時候的心情簡直就是崩潰的,不過在這裏醫生還是要提醒,預防腦梗要從年輕時開始,特別是有家族性的高血壓、糖尿病的人羣,要經常關注自己的血壓、血糖情況。同時工作壓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或是致病的危險因素沒有得到很好控制,也會導致腦梗年輕化越來越明顯。(參考來源:新華社)

陪孩子寫作業太鬧心 媽媽氣得急性腦梗 第2張

急性腦梗塞的症狀都有哪些呢?

(1)起病突然,常於安靜休息或睡眠時發病,起病在數小時或1~2天內達到高峯。

(2)頭痛,眩暈,耳鳴,半身不遂,可以是單個肢體或一側肢體,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並出現吞嚥困難,說話不清,噁心,嘔吐等多種情況,嚴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個病人可具有以上臨牀表現中的幾種。

(3)腦CT檢查的意義:腦CT檢查顯示腦梗塞病竈的大小和部位準確率66.5%~89.2%,顯示初期腦出血的準確率100%。因此,早期CT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排除腦出血等病變,這是十分重要的。發病早期腦出血與腦血栓形成的治療有截然不同的地方,當腦梗塞發病在24小時內,或梗塞竈小於8毫米,或病變在腦幹和小腦處,腦CT檢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確診斷。

(4)腔隙性腦梗塞患者可以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因其他病而行腦CT檢查發現此病,有的已屬於陳舊性病竈,這種情況以老年人多見。病人常伴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腦梗塞可以反覆發作,有的病人最終發展爲有症狀的腦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穩定,多年不變,故對老年人“無症狀性腦卒中”應引起重視,在預防上持積極態度。

以上是急性腦梗塞的症狀,腦梗塞應儘早及時地治療,雖然不及腦出血兇險,但是病人大多年老體弱,諸多慢性病纏身,在治療上有許多謹慎用藥的情況,加之梗塞區可以在短時間內擴大,還會發生許多合併症。

陪孩子寫作業太鬧心 媽媽氣得急性腦梗 第3張

腦梗發作時怎麼辦

腦梗塞發作比較突然,一旦發作往往會猝然暈倒、不省人事,伴隨口角歪斜、語言不利而出現半身不遂等,如果不及時搶救,往往會危及生命,因而掌握腦梗塞急救措施,可有效挽救腦梗塞病人,以下爲大家介紹簡單的腦梗塞急救措施。腦梗塞急救措施。

1、首先撥打120急救電話尋求幫助。

2、同時做好院前急救:1、檢查一下生命體徵情況,如呼吸和心跳已經停止,要馬上做心、肺復甦術。2、病人意識清楚,可讓病人仰臥,頭部略向後,以開通氣道,不需墊枕頭,並要蓋上棉毯以保暖。

3、失去意識的病人,應維持昏睡體位,以保持氣道通暢,不要墊枕頭。

4、腦腦梗塞病人嘔吐時:臉朝向一側,讓其吐出;搶救者用乾淨的手帕纏在手指上伸進口內清除嘔吐物,以防堵塞氣道;裝有假牙者,要取出假牙。

5、未得到醫生許可,別讓病人進食或飲水。

6、腦腦梗塞病人抽搐時:迅速清除病人周圍有危險的東西;用手帕包着筷子放入病人口中,以防抽搐發作咬傷舌頭。無筷子時也可用手帕卷着,墊在上下牙之間。

7、急救車到時,要將病情準確地轉告醫生。要點:發作的具體時間,有否嘔吐,症狀是否逐漸惡化,意識情況如何,頭痛的程度,是否有手腳麻痹、語言障礙,是否在服用降血壓藥,有沒有受傷等等。

另外,對腦梗塞患者不能進行搖晃、墊高枕頭、前後彎動或捻頭部、頭部震動等不當急救措施。我們只有瞭解疾病,纔能有效的治療和預防。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