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央視《經典詠流傳》好評不斷 把文化經典唱成“現象級”

央視《經典詠流傳》好評不斷 把文化經典唱成“現象級”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8年3月21日訊,央視文化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自春節開播以來,好評不絕,成爲2018開年的第一個“現象級”電視節目,尤如小火烹老湯越燉越濃,回味無窮。

央視《經典詠流傳》好評不斷 把文化經典唱成“現象級”

在這檔節目中,《登鸛雀樓》、《將進酒》、《陋室銘》等經典詩詞抑揚頓挫的古調,用流行歌曲的方式演繹傳唱,古典詩詞和現代音樂水融,令人耳目一新。無論王俊凱演唱“洗腦神曲”《明日歌》,王力宏饒舌版《三字經》,支教老師樑俊帶着大山裏的孩子演唱《苔》等歌曲都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在最新一期節目中,74歲臺灣傳奇音樂人陳彼得用一曲《青玉案,元夕》向800年前的辛棄疾深情吶喊:“你夢想中的盛世中國,我們實現了!”隨後,陳老的三聲吶喊更是讓人熱血沸騰,隨即淚目。

節目結束後,總導演田梅、王寧接受採訪,他們認爲,《經典詠流傳》的核心是一種創造性“轉化”,最終在文化與流行之間找到了突破點。“製作時我們強調時代性和時尚型並存,時代性是千年古詩詞,時尚型是當下音樂元素,我們希望用當下的語言,在當下的語境裏創造性轉化,用當下的語言讓年輕人能接受傳統文化的內容。”田梅說。

《經典詠流傳》每一期節目展現五到六首詩詞改編歌曲,每首作品先由主持人撒貝寧吟誦原篇,再邀歌手現場演繹,並分享創作過程和感觸。接着,四位鑑賞人從文學、音樂、情感等多個角度深度剖析,其中還會穿插邀請與作品本身關係匪淺的特別人物。節目爲參與的音樂人賦予“經典傳唱人”的身份,他們之中既有演藝圈資深前輩、當紅的青年歌手,也有獨立的音樂唱作人。節目首播就獲得了出乎意料的“現象級”效果,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功於一位普通的經典傳唱人和一首名不見經傳的小詩——《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苔》由清代詩人袁枚所作,在無數璀璨的中國詩篇中並不出彩,鮮爲人知,直到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以歌曲的形式被重新喚醒。支教老師樑俊帶着來自貴州山裏的孩子們,在舞臺上動情演繹了這首小詩。2013年,樑俊帶着新婚妻子、揹着一把吉他來到貴州省石門坎,開始了爲期兩年的教書生活。在山裏,沒有音樂基礎的樑俊嘗試爲古詩譜曲,再教給孩子們唱,一譜就是兩年。兩年裏,樑俊教給孩子們100多首詩詞,其中50多首譜了曲,《苔》就是其中之一。《苔》歌頌了苔蘚在陰暗潮溼之處也盎然蓬勃的生命力,樑俊想通過這首小詩,告訴這羣山裏的孩子們:“我們即使擁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樣綻放,我們不要小看了自己。”

節目播出後,樑俊和孩子們的演唱視頻全網播放量突破5000萬。這首冷清了近三百年的小詩,一夜之間被千萬中國人記住。《苔》重新煥發生命力,不僅在於樑俊老師發現美的眼睛,也得益於《經典詠流傳》。正如鑑賞人康震所說:“因爲《經典詠流傳》這檔節目,《苔》的傳播量可能超過了過去三百年來的總和。”

接受採訪時,總導演田梅介紹,《經典詠流傳》對詩詞的選擇是以中小學教材爲範圍,“不希望很生僻,而是這些詩詞就在人們的身邊,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選擇很單一,但是我們也會針對不同的歌手,不同的真情實感故事,再去找適合他的詩詞。”所以,樑俊的《苔》是常規中的一個意外。但總導演王寧又

說,“《苔》誕生的緣由,樑俊與《經典詠流傳》的相遇,不得不說又是一場必然。”王寧介紹找到樑俊的過程頗有些曲折。

編導蔡曉雙起初在微博上看到了關於樑俊老師的信息,馬上就意識到這位老師是欄目組要找的人,但相關信息極少。蔡曉雙從《烏蒙山的桃花源》追尋到做過這本書發售活動的書店、咖啡館,這纔在其中一家書店的老闆手中得到了樑俊的電話號碼。在樑俊老師的公衆號“童書烏蒙”上有他自己錄製的視頻,《青玉案》、

《苔》、《邊草》、《十年生死兩茫茫》、《西江月》等等許多耳熟能詳的古詩詞變成了歌曲。《苔》是其中字數最少的一首詩,但是關於選擇爲這首詩譜曲的原因,樑俊這樣寫道,“我們學唱古詩、學習語文、最終學習的,是如何尋找生命的價值。”王寧說:“我們當初還考慮《苔》字數太少不好填充歌詞,但是當看到這句話,立馬被打動了,當即跟領導建議採用《苔》作爲演唱的詩詞。‘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閱讀越覺得,這十個字雖然淺白,但是意味無窮,其中蘊涵着強大的力量。同時,這句詩所內藏的寓意也與生活在烏蒙山區的少數民族兒童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所以領導在看到這個故事,這位老師,這羣孩子,這首詩的時候,沒有絲毫猶豫就決定讓音樂團隊開始編曲。”

央視《經典詠流傳》好評不斷 把文化經典唱成“現象級” 第2張

一如小小一曲《苔》,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最打動人心之處是經典傳承人與詩詞之間的故事。從第一期節目開始,88歲的中國第一代鋼琴家巫漪麗、身患癌症的農婦詩人白茹雲、13年爲孩子編寫50首歌曲的音樂家谷建芬、憑着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走過二十載挫折歲月的黃綺珊、年過七旬的臺灣音樂人陳彼得……每期節目帶觀衆品味到詩詞與人生的契合點,古詩詞從未沉睡於教材課本之中,它們始終在爲漫漫人生路帶來力量與勇氣

總導演田梅表示:“我們這個舞臺強調的是情感與情懷。這些故事都帶着真情實感,不是我們導演組能夠編撰出來的。真實的力量是最偉大的,真情實感的釋放是最完美的。”

最新一期節目中,點燃觀衆的是臺灣傳奇音樂人陳彼得。作爲臺灣最早的流行歌手之一,陳彼得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流行樂壇的領軍人物,他創作的《遲到》、《阿里巴巴》、《一剪梅》等在當時的華語樂壇轟動一時。誰曾想到,如今74歲再次迴歸大衆視野,滿腔熾熱地帶來的是一曲和辛棄疾跨越時空合作的《青玉案·元夕》。

“那一夜,用盡了全力,拼了!像脫繮的野馬,忘記了年輪,吼了!”正如陳彼得自己在微博所說,他寶刀未老的歌聲讓所有人都爲之動容。陳老希望用這首歌告訴八百多年前的辛棄疾:你夢想中的盛世中國,我們實現了!與此同時,他也告訴觀衆,這歌聲是來自中華傳統文化穿越千年的召喚。“你們聽到這呼喚了嗎?”陳老三次發自肺腑的吶喊,令全場幾度熱淚盈眶。“孩子,你們回來吧,我在這兒等着你們,我會永遠地、耐心地等着你們。”陳老動情地說道:“聽到這個遠古呼喚的訊號,不是隻有我一個人,大家都收到這個訊號了嗎?”不只是全場淚目,衆多觀衆隔着屏幕也齊呼“收到了!”從1988年到現在,陳彼得潛心研讀古詩詞,致力於爲古詩詞譜寫曲子,其間譜寫了100多首。陳老說,那是我們老祖宗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我們這個土地上最珍貴的東西。“沒有文化基礎的音樂是不會長久的,是不會偉大的。每個民族都應該有她的靈魂音樂,我們就應該有我們中國的靈魂音樂。”

節目播出後,總導演王寧講述陳彼得給導演組帶來的接連驚喜。“起點還是老人家自己的原創歌曲,導演和陳老師見面的時候,用手機錄製了一段他本人的現場吉他彈唱,整體都是灑脫自然的,獨具魅力。幾首歌中最打動我們的就是節目中演唱的這首。坦白講,陳老師的年紀和他的彈唱水平確實不對等,能有這樣的表現讓我們吃驚。”王寧說,當歌曲進入編曲階段時,陳彼得老人給節目音樂總監發來的編曲參考時尚而考究,再度讓人驚喜。“節目錄制前,我們本要給陳老準備椅子,他拒絕了,錄製過程中,四位鑑賞嘉賓也很擔心陳老的年紀,想加快錄製進度。可陳老在臺上泰然自若,告訴大家不用擔心他的身體,因爲他一直堅持鍛鍊。”

《經典詠流傳》是一種全新的節目形式,也曾有人質疑節目中對詩詞的分析、解讀太少。對此,總導演田梅解釋:“我們最早定位是一個音樂節目,後來改爲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現在最終定位是一個文化節目。其實作爲一檔文化節目,詩詞的解讀感覺是不夠,但其實,因爲有音樂作爲載體,其實我們每一個嘉賓的故事都是在詮釋解釋詩詞,四分多鐘的音樂,十多分鐘的解讀,我們希望用當下的語境與環境詮釋詩詞的意境。”田梅坦言對於節目的定位和創新形式的過程都十分艱難,但有了今天這樣的關注度,那麼至少證明把古詩詞改編成流行音樂的這種方式解決了文化節目普及性和音樂節目沒有文化底蘊的雙重問題,“我們確實是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突破點。”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