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天壇丹陛橋“臥客”消失 市民:挺丟面兒

天壇丹陛橋“臥客”消失 市民:挺丟面兒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針對本報此前報道的天壇公園丹陛橋有遊客傍晚納涼躺臥的不文明行爲,記者今天上午瞭解到,天壇公園成立了專項治理團隊,加強文明遊園宣傳引導,除了每天早6時至下午6時安排護園隊巡查人員不間斷巡視外,還由公園員工和文明引導員一起,在不文明行爲高發的18時至21時開展耐心細緻的柔性勸導。目前,治理措施已初見成效。記者昨天傍晚在天壇公園採訪時發現,曾經遊客在丹陛橋上“扎堆兒”臥躺的不文明行爲已基本消失。

天壇丹陛橋“臥客”消失 市民:挺丟面兒

­今天上午,天壇公園員工在丹陛橋上向遊客發放文明遊園宣傳頁。張煒攝

­現場

­3個多小時沒人“理療”

­昨晚6時剛過,記者在天壇公園丹陛橋景區看到,儘管丹陛橋兩側聚集的遊客不少,正中間的丹陛橋上卻並未出現遊客“扎堆兒”坐臥躺倒的不文明行爲。而在丹陛橋旁,身穿公園園服的工作人員和身穿檸檬黃制服的文明引導員正散發關於文明遊園的宣傳材料,同時對有想躺臥橋上的市民和遊客進行講解和勸導。

­“我今年59歲,這位老哥60多了,我們都是文明引導員,只要發現有遊客躺臥的,就會上前勸說,上崗第一天有幾個躺臥的,勸說之後都起身了,遊客總體上很理解”,一位姓於的引導員大叔告訴記者。

­從晚上6點多到9點半,納涼的市民遊客有百餘人,一些上歲數的大爺大媽雖然帶着靠墊,卻並沒有躺在丹陛橋上“理療”,而是在丹陛橋附近的地上坐下休息,“看了媒體曝光,開始有些不理解,後來一想確實不雅觀,挺丟面兒的。”一位阿姨對記者說。

­措施

­“老北京”勸導前先拉家常

­據天壇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入園的這批文明引導員共有20人,分兩班值班,從7月5日開始上崗,在每晚6時到9時的重點時段對部分有不文明行爲的遊客進行引導,“這些文明引導員基本都是老北京,年齡在50歲左右,比年輕的安保人員更善於和老年人溝通”。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園專門成立了丹陛橋不文明行爲專項治理團隊,同時還專門組織了崗前培訓,對專項治理團隊和引導員進行‘特別’授課,從和遊客的溝通方式、語氣語調到勸導思路、突發情況應對處理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培訓,比如如果有遊客躺臥在丹陛橋上,工作人員一定要蹲下身和遊客講話,不要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面對有不文明行爲的遊客,不要上來就說‘別躺了’這種話,而是會先跟他們拉家常,再向他們介紹下週圍能夠休息的長椅和涼亭,用柔性勸導的方式讓遊客能理解公園的工作,自覺文明遊園。”

­今天上午記者瞭解到,除了增加巡視和柔性勸導措施外,天壇公園還在丹陛橋周邊的位置增設了10處臨時提醒牌,併發放“樹形象、創文明、促和諧”倡議書,持續利用現場宣傳、廣播、電子屏以及公園微博等方式,提醒遊客科學合理健身,文明遊園納涼。

­下一步,天壇公園還將研究制定文保單位的長效保護機制,加強遊人和市民的文物保護意識和公共場所文明行爲的宣傳引導,讓市民遊客和社會組織參與到公園治理中來,共同推動精品公園建設。

­聲音

­面對文物古蹟 應有敬畏之心

­天壇丹陛橋長360米、寬30米,是一座巨大漫長的磚石平臺,因其下面有兩孔涵洞而稱橋,丹陛橋呈南北走向,南接圜丘壇成貞門,北接祈谷壇南磚門,將圜丘與祈年殿結爲一體,構成天壇建築的主軸線。丹陛橋平坦寬闊,中心墁白石,石面稍向上凸起呈弧狀,昔日祭典時,該路爲神輿行經之路,稱爲神道。

­中國園林博物館副館長程煒今天上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爲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築羣和世界文化遺產,天壇丹陛橋不僅僅是文物,也是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面對將近600年的文物古蹟,人們應該懷有敬畏之心,這也體現出今人的文明水平和文化素養,是應該提倡和引導的社會風尚。現在天壇公園是面向公衆的開放空間,正因如此,人們更應該在參觀遊覽時注重自己的儀態,文明遊園。(記者左穎 實習記者 張驁)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