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手機讓人更感孤獨:翻通訊錄找不到能談心的人

手機讓人更感孤獨:翻通訊錄找不到能談心的人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第一部電話問世後,人們只需輕按數字就能達到“天涯若比鄰”的狀態,就此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此後,移動電話的發明更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革命性的進步,人們能夠更加無憂無慮、隨時隨地地溝通;近些年來智能手機的問世,又使得整個互聯網都能盡收掌中。手機也越來越成爲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手機讓人更感孤獨:翻通訊錄找不到能談心的人

但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信息社會學教授謝里·特克爾在其今年出版的新書《一起孤獨》中提到,“我們每日花更多的時間與更多的人聯繫,這種聯繫卻讓我們更孤獨。”而在近日《日本新華僑報》也刊文說,智能時代的人們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感到孤獨。智能手機在快速降低人們社交的能力,建起一堵高高的“心牆”。

手機成爲“生活遙控器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離不開手機,並沉迷其中。來自世界上10個國家的1000名學生進行了24小時“無媒體”體驗,要求在一天內不使用包括手機在內的任何多媒體設備。結果大部分學生表示,失去了手機讓他們“坐臥難安”,很多人甚至都沒能完成整個項目。撇開國籍、文化、生活環境背景等因素,所有的學生在失去常用媒體後都表現出“孤獨、煩躁、困惑、焦躁、易怒、不安、緊張”等負面情緒。而跨國市場調查公司思緯公司在對11個國家8000多名受訪者進行調查後,得出的結論更讓人吃驚:有3/4的人會隨身攜帶手機,1/4的人認爲手機比錢包更重要,2/3的受訪者在睡覺時並不會關機,超過1/3的人甚至說,他們離開手機無法生活。按照全球33億手機用戶計算,目前已有10億人掉進了手機的“溫柔陷阱”。

在我國,手機早已成爲不同人羣生活中的必需品,對於手機的使用也遠遠超過了“傳遞信息”這麼簡單,人們開始利用手機談戀愛並用手機結束戀情;用手機上網關注朋友的一舉一動,卻可能幾年都不和他們聯繫……張小姐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早上,手機鬧鈴叫我起牀;上班路上,用手機聽歌、看電子書;出去玩,用手機拍照、發微博、”雖然手機給生活帶來了種種便利,但張小姐也承認,手機似乎讓自己和朋友的關係都變疏遠了。“大家本來見面的機會就少,偶爾一起吃飯時,都各自玩着手機,似乎沒有什麼話說。”吳女士則告訴記者:“現在本該見面說的事情,想想還是打電話;本該打電話的時候,最後還是發了短信。而且我們家人的交流也少了,老公和孩子經常一人一個手機,各玩各的。其實我特別盼着家人能聚在一起說說話。”#p#副標題#e#

孤獨、隔絕、注意力下降

手機的出現,本來是爲了讓溝通更便利,卻使得人們更加孤獨,這樣的結果也讓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大爲吃驚。中外多名專家均表示,手機帶給生活的負面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活圈子變窄。美國社會學家米勒·麥克皮森說,手機使得以往的家庭聚會、同學聚會等傳統社交模式變得“不那麼重要”。美國心理學家肯納斯·喬恩也認爲,沉溺手機的人們就像“活在氣泡裏的一代”。“手機和其他多媒體工具像一個氣泡把我們包裹起來,讓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

二、孤獨感增加。手機爲人們打造了一個愜意的心理空間,讓我們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與外界連接,但是心理上的孤獨卻不斷增加。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說:“孤獨分爲兩類:一種是沒有人在身邊,是物理性孤獨;另一種是被人羣圍繞着卻仍感孤單,稱作哲學性孤獨。我們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能夠接觸到的人羣就會越來越窄,孤獨感就會增加”。謝里·特克爾也提醒,科技重新定義我們對“親密與孤獨”的觀念,用“僞技術關係”替代“持久的情感聯繫”是極危險的,這些技術使人們覺得相互間十分親密,其實卻在不斷疏離。正如皮尤調查中顯示,人們覺得自己認識很多人,但在上千人的通訊錄裏卻找不到一個能談心的人。

三、影響人際關係。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說,如果你在和家人、朋友交流時,不停地擺弄手機,會讓對話產生“延遲”,使對方覺得你缺乏誠意,也更容易引起衝突。在公共社交場合,雖然拿着手機可以緩解社交恐懼,但也會讓人覺得你對交談不夠重視,對他人不夠尊重。

四、缺乏同情心。謝里·特克爾說,不少研究發現,這一代青少年最缺乏同情心,因爲在短信裏,你可以迴避眼神的交流,可以省卻溫暖的寒暄,可以不用擔心對方看到你的信息後,會產生怎樣的表情和迴應。

五、喪失注意力。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楊東說,手機等多媒體工具會讓人們陷入一種持續的“多任務”狀態,甚至會導致“注意力缺失”。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就發現,經常處在多任務狀態的人在處理工作時的注意力顯著下降,這大大削減了我們思考的能力,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難以深入到複雜的層面。王國榮說,不僅手機讓人分心,很多人會發現,就算做別的事情,一樣很難集中注意力,效率很低,這就是“注意力缺失”的一種表現。

六、導致疲勞。瑞典哥德堡薩赫爾格芮學院醫學博士加比·巴德雷博士發表文獻稱,青少年頻繁地使用手機,將嚴重影響睡眠質量,引發感應性疲勞和神經衰弱,特別是對於兒童來說,未來手機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和菸酒一樣重。

每月一天“無手機日”

那麼,如何才能防止對手機過度依賴,並且避免自己被手機“孤立”呢?專家們給出了以下幾個方法。

一、把手機裝在包裏,而不是拿在手上。王國榮說,拿在手上會讓人們時刻意識到手機的存在,一旦離開,就會產生較爲嚴重的“分離焦慮”。不妨放在包裏,調一個響亮些的鈴聲,這樣既可以避免漏接電話,也可以減輕對手機的依賴。在家時,把手機放在離自己遠一點的地方,並且規定手機不能帶入臥室這樣的私密空間。

二、多和“真人”交流。平時要多培養自己溝通的技巧,多和現實中的人去接觸。夏學鑾說,這樣不僅有助於增加親密感,也可以改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每天留出一定時間和家人交流,規定自己在交談的時間內,除了接必需的電話,不可以玩手機。多讀讀書、看看報,從手機上轉移注意力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三、脫敏療法。如果你真的離不開手機,不妨嘗試從短時間的“脫敏療法”開始。王國榮說,首先嚐試散步、逛超市等短時間外出時不帶手機。其次,可以嘗試週末出門玩不帶手機。你會發現,離開手機,地球照樣會轉。還可以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每月實行一天“無手機日”,專心陪伴家人,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四、定期整理手機通訊錄。有些人的電話你從來沒有撥過,也許他們也早已刪除了你的電話。不要害怕這樣會與某些人失去聯繫,在意你的人,總會有辦法找到你。楊東說,保持手機通訊錄的精簡,是簡化生活的一種方式。▲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