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歷史朝代 > 《東方快車謀殺案》:能否超越經典引爭議

《東方快車謀殺案》:能否超越經典引爭議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改編自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經典作品的懸疑偵探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11月10日同步登陸中國和北美影院。無論是風雪月夜,還是霧霾瀰漫,一列奢華的東方快車隆隆駛來。它滿載着名爲復仇的罪惡,從地獄開到人間。在這樣神祕的天氣裏,還有什麼能比這更讓人感到驚悚刺激的事情?那麼這一部電影又能否超越經典呢?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可以算是英國國寶之一,作爲除了聖經與莎士比亞之外最暢銷的小說作者,其作品一直在世界範圍內不斷被翻譯、出版、再版(今年新星出版社便在“午夜小紅殼紀念版”裏新出了其最經典的《無人生還》和《東方快車謀殺案》)。

《東方快車謀殺案》:能否超越經典引爭議

這個推理經典的IP在1934年出版後數次被改編爲舞臺劇以及影視作品,尤其1974年的電影版改編更是成爲轟動一時的影壇事件。

此番重登銀幕,不僅吸引到莎翁戲劇大師和實力派演員肯尼思布拉納自導自演,更有約翰尼德普、米歇爾菲佛、朱迪丹奇、佩內洛普克魯茲、威廉達福以及肯尼斯布拉納等一衆好萊塢大咖加盟。

一部電影裏都是好演員最大的優點就是,觀衆會很快入戲。這羣號稱一車皮的戲精立刻讓片中繁雜的人物生動起來。每一位在大銀幕上都經得起大屏幕上的特寫鏡頭,每個人都有幾個爆發性的畫面,再一次上演了教科書式的表演。

《東方快車謀殺案》:能否超越經典引爭議 第2張

新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最後一場戲便是那所謂的“最後的晚餐構圖”場景,當然,如此導演又爲影片的宣傳貢獻了一張華美劇照,但是意義在哪裏呢,最後的晚餐是耶穌與十二門徒的晚餐,這裏十二如果與門徒數相對應,那是想把波洛與上帝對應?這裏的十三人之間不存在相互之間的背叛,更沒有聖主與教徒的關係。這裏無非想突出波洛一人與對面十二人的對抗衝突,彷彿是好萊塢英雄主義中最喜歡用到的“一人vs全世界”,甚至還要上演一番諸如“你們要活,就要從我的屍體上踏過”的大戲,未免也太過煽情過火。

《東方快車謀殺案》:能否超越經典引爭議 第3張

原本《東方快車謀殺案》探討的是法治不健全的情況下的私刑尋仇,人情的正義與法理的爭議之間的矛盾,本片導演似乎完全沒有深入討論這個話題的意願。在原著已經出現如此之久後,沒有任何當代化的加工的照搬,甚至將其情感衝擊稀釋掉,將重點轉向對波洛個人英雄主義的塑造。最後波洛的抉擇轉變看似經過漫長鋪墊,激烈鬥爭,實際卻也是徒有其表的,整個轉變根本說不上有說服力。原著中波洛將選擇權留給了列車長,而在電視版本中,最後揭開真相後,也有一個案犯站出來,想要滅口,是十二人中的一人出來制止了傷害,點明“殺卡塞蒂是償還公義,若是再多殺一個人,便和卡塞蒂無異”。我們都可以看到在結尾裏波洛都處在被動的狀態,將詮釋的空間留給了其他任務,讓他們傳達其中的道義之理,纔是更具說服力的,而不是波洛大義凜然演說一番,上演一番願以死維護公義的英雄主義,轉眼又被林德·雅頓抑鬱自殺的苦情戲碼打動,願意放人一馬。

對於經典文本的不斷翻拍,如果只停留在用新技術讓它越來越好看,請當下的大咖來進行重複的演繹,無疑是最膚淺最僵化的改編方法,而這樣的電影能夠投入拍攝,請到一干大咖來上演一出不溫不火的平庸套路,也恰恰是好萊塢體制內最僵化的一部分的體現。

《東方快車謀殺案》:能否超越經典引爭議 第4張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