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 電腦 > iPad Pro評測體驗:強悍性能的後來居上

iPad Pro評測體驗:強悍性能的後來居上

來源:男爵風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昨天是雙十一,是大家集體剁手的日子,更是iPad Pro正式開賣的日子,爲了一睹這個蘋果新出的“大傢伙”相信不少熬夜黨們也付出了不少心血。

蘋果對於以“Pro”命名的產品向來很謹慎,你可以理解爲這是官方對其性能的一種肯定,畢竟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只有MacBook Pro這麼一件產品。而現在iPad的“Pro”版來了。

很多人可能都不敢相信蘋果真的會生產這麼一個大傢伙,一個初看上去似乎就是放大版iPad Air 2的產品,一個要和筆記本搶地盤的“怪獸”,一個讓很多人在第一時間不知道是不是需要購買的產品。

實際上在我深度使用iPad Pro一週之後,覺得它既不是“放大版”那麼簡單,也絕非只有專業人士才能入手那麼高冷,但它所具有的生產力屬性卻是很多人的剛需。

  真是個大傢伙

所有把iPad Pro拿在手裏的人都會感覺它的巨大,畢竟這是iOS史上最大的設備,如果你對12.9英寸這個規格沒有什麼概念的話,我對比了一下其他機型,以方便大家在腦海中自行想象。

如果把兩部iPad mini 4並排放在一起,居然只能將將夠得上一個橫置的iPad Pro的面積;13寸MacBook Air屏幕的尺寸(包括邊框),約等於iPad Pro;而今年新發的12寸MacBook屏幕尺寸(包括邊框)居然要比iPad Pro小一圈,也就是說它的畫面尺寸與效果已經超越平板而是要和13寸筆記本相提並論了。

iPad Pro評測體驗:強悍性能的後來居上

大傢伙iPad Pro

再看看競品方面,去年發佈的同爲12寸的三星Galaxy Tab PRO 12.2,長寬都要比iPad Pro小10幾個毫米;而剛剛發佈的Surface Pro 4,也差不多是和三星一個尺寸的。也就是說,iPad Pro是同級平板電腦當中“面積”最大的,但它在容納12.9寸屏幕的同時,厚度和重量相比對手卻是最輕的,也就是說iPad Pro大卻不笨拙。

所以我的一些同事在拿起iPad Pro的時候,都覺得它沒有想象中那麼沉,道理就是在這裏——在大家的想象裏這麼個大傢伙應該是比較厚重的,但上手的感覺卻超出了預期。還別說它在只比對手大出10幾個毫米的情況下,卻容下了更大面積的屏幕,這是後話。

當然我也不否認iPad Pro拿在手裏絕不輕鬆,我試着單手拿它看了一會兒電影,幾分鐘以後手就累得撐不住了。如果一定要用手拿,雙手拿在手裏用用還是可以的,不過我覺得它在擁有便攜性的同時,還是更適合支放在桌子上。

而在攜帶上,如果配上Smart Keyboard這個鍵盤+保護殼之後,應該和帶着一部Macbook的分量差不多(920克),它可以裝進你的隨身單肩揹包裏,也能在需要的時候輕鬆拿出來,不過別以一部平板的重量來衡量它,把它想成一個便攜筆記本,就立刻覺得攜帶上很輕鬆了。

當然在外出使用時避免不了的一個場景,就是放在腿上敲字,這時候感覺會有點怪,有種頭重腳輕的錯覺,畢竟它的結構不像筆記本那樣,但我試過穩定性是沒有問題的,只是你需要習慣這個手感以及那不可調整的打字角度。

在這裏我必須要提及一個便攜性的問題,在用了一週時間之後,我覺得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一方面,iPad Pro儘管比較大,但卻是一款願意放在包裏外出攜帶的產品,在很多室內(注意是室內)場景拿出來使用不是負擔,甚至背一整天也不會感覺累;另一方面,它卻不像iPad Air 2那樣可以隨時掏出來,你別指望在坐車、等人、甚至上廁所這種碎片時間掏出這個兩隻手拿着都嫌累的大傢伙來。

看到這裏你會發現,外觀方面我花了很多筆墨在描述iPad Pro的尺寸,卻沒有說造型和設計,因爲我覺得這個事一句話就能說清——它就是一部放大了的iPad Air 2,各個按鍵、接口的佈局都和iPad Air 2幾乎完全一樣,都佈置在熟悉的位置,甚至被取消了的靜音鍵也沒能由於尺寸的增大而“迴歸”。但是你也不會覺得像音量鍵或者電源鍵的尺寸在12.9英寸的體積面前顯得小,因爲iPad Pro厚度只有6.9mm,相比iPad Air 2的6.1mm來說,手感幾乎是一樣的,所以你不能要求在這麼薄的機身厚度上,增加按鍵的尺寸。

外觀方面唯一增加的接口是Smart Connector,它可以給Smart Keyboard鍵盤提供電能以及數據傳輸,而且磁鐵吸力也夠強,目測一大批第三方配件已經火速趕來。

而另外一個不易觀察到的外觀細節變化,就是揚聲器從2個增加到了4個,這是iPad Pro大尺寸帶來的福利。而且按照蘋果的用戶體驗設計,這4個揚聲器並不是同時輸出高中低三頻聲音的,其中低頻部分可由四個揚聲器同時輸出,而高頻則只由上方的兩個揚聲器輸出,你問我哪兩個算是“上方”揚聲器,這就看你握持時候的姿勢了,也就是說通過重力感應器,iPad Pro會調節揚聲器的高頻輸出位置。

我試着用它看了幾部電影(玩遊戲不管用,因爲大多數遊戲都是橫屏顯示,不能旋轉),音質以及環繞感覺相比iPad Air 2的確增強了不少,特別是空間感的營造,更適合播放一些具有臨場感的片子。不過高頻聲道輸出的切換,得在特定的播放場景下才能聽出來,比如呼嘯穿梭的子彈。總之,這確實是一個挺用心的細節設計。

  史上最強悍平板

通常我們理解,平板之所以叫平板,除了便攜性以外,也是由於性能不如筆記本電腦,但在iPad Pro身上似乎不能這麼理解。在9月份發佈會的時候,蘋果就高調宣稱iPad Pro的性能“碾壓80%的便攜式PC”,儼然一副“誓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的氣勢。

按照官方說法,iPad Pro搭載的A9X處理器絕對是自家史上最強,作爲第三代64位架構芯片,其CPU性能是前代的1.8倍,GPU性能是前代的2倍,更重要的是,蘋果首次啓用了4GB RAM這個“大殺器”,相對於長期使用1GB RAM的iPhone家族來說,iPad Pro真是“含着金鑰匙出生”。

iPad Pro評測體驗:強悍性能的後來居上 第2張

iPad Pro強悍配置

如此史無前例的強悍配置,不跑個分都說不過去了,於是我把iPad Air 2、iPad mini 4以及iPhone 6s Plus這三個不同尺寸的最新產品用GeekBench通通跑了三遍分,發現蘋果還真沒吹牛。

GeekBench這個軟件主要衡量CPU以及RAM的性能,這對於號稱性能翻倍的iPad Pro應該有着非常直觀的量化反應。其單核得分3240,多核得分5497。相比來說使用前代A8X處理器的iPad Air 2就真是差距較大了,單核與多核得分分別爲1835、4560,其中前者還真是幾乎相差1.8倍,但是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可能是我們對4GB RAM的期望太高了。

同時我們還對比了一下不久前剛剛更新的採用A8處理器的iPad Mini 4,得分爲1713、3132;最後是採用A9處理器的iPhone 6s Plus,得分爲2526、4402,可見即便是相較於同處於64位平臺的A9處理器,平板專用的高性能A9X處理器,提升幅度也是非常大的。

iPad Pro評測體驗:強悍性能的後來居上 第3張

iPad Pro性能

可見iPad Pro的確是iOS家族史上性能最強悍的產品,但是跑分只是一個炫技的數字而已,真正用處還是得拿應用說話。

這方面4K視頻是個檢驗的手段,我用iPhone 6s Plus拍了幾段4K視頻,導入iMovie當中編輯,然後直接輸出爲4K格式的mov視頻。在這個環節的比較中,你會發現如果輸出爲一分鐘的4K短片,那麼iPad Pro相比使用A8X處理器的iPad Air 2快了十幾秒;但如果輸出5分鐘的4K視頻,那麼領先的時間恐怕就要以分鐘計算了。

這不是最驚訝的,我還用它和MacBook低配版比試了一下,要知道後者雖然CPU配備的是1.1GHz 雙核Intel Core M,但板載內存可是達到了8GB。在同樣輸出1分鐘4K短片的測試環節中,iPad Pro的輸出速度比MacBook快了整整一倍的時間,可見搭載A9X處理器以及4GB RAM的iPad Pro,超過80%移動PC這個話不是吹牛。

  屏幕不僅僅是大了

雖然iPad Pro配備的12.9寸屏幕在自家iOS設備中是史無前例的大,2732 x 2048的分辨率也相應有所提高,但就這塊屏幕來說,還真不僅僅是變大這麼簡單,咱們分兩方面來說。

iPad Pro評測體驗:強悍性能的後來居上 第4張

iPad Pro大屏享受

首先是這個分辨率。衆所周知蘋果對移動設備分辨率一直有着嚴格的規定,主要是考慮到應用的適配問題。2732 x 2048這個分辨率,除了面板供應商的裁切考量以外,它依然保持了iPad家族4:3屏幕的尺寸比例,與iPad Air 2和iPad mini 4等自家產品,保持了同樣的屏幕寬高比,這樣做最重要的好處,就是應用可以通用。我的實際體驗也證明了這一點,所有iPad應用都可以直接在iPad Pro上安裝使用,就算是像素放大顯示使得精細度下降,但其實也不影響正常的顯示和使用。所以從生態鏈考慮,2732 x 2048這個分辨率還真不是盲目放大。

而這個分辨率帶來的最直接好處,就是播放4K視頻,如果你用iPhone 6s或者iPhone 6s+拍攝4K視頻的話,得到的畫面尺寸是3840×2160,這個分辨率即便是放到15寸Macbook Pro上去播放或編輯,都無法得到100%的還原展示,但是我計算了一下,iPad Pro這塊屏幕可以承載68%的4K畫面,這應該是在當下蘋果所有屏幕當中,除Retina 4K/5K顯示屏以外,所能顯示4K畫面最多的一塊屏幕,而且它還具有極強的便攜性。

iPad Pro評測體驗:強悍性能的後來居上 第5張

iPad Pro12.9寸屏幕

不過比較遺憾的是,2732 x 2048這個分辨率以及12.9英寸的面積,帶來的PPI精細度只有264,與iPad Air 2的PPI數值完全一樣,也就是說iPad Pro沒能在像素升級的同時,提高屏幕精度,畢竟屏幕尺寸實在是太大了。

這樣就引出了我要說的第二個問題,屏幕的觀感效果。衆所周知蘋果設備,小到iPhone大到iMac,能夠受到衆多設計師的青睞,併成爲印刷、出版等領域的專業用機,這其中屏幕的顯示效果是有口皆碑的。而iPad Pro作爲一款專業的生產力工具,其顯示效果的提升,遠比尺寸提升來得震撼。

iPad Pro應該是最讓蘋果“費心”的一塊屏幕,其採用了光定向、氧化物TFT、可變刷新率和時序控制器等一連串顯示技術,我甚至不記得蘋果上一次這麼費勁心思在一塊屏幕上是什麼時候。

這裏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光定向技術,它使得顯示器的液晶分子能夠精確排列在應有的地方,意味着當你直接觀看顯示屏時,其呈現的對比效果更出色。注意這裏說的是對比效果,實際上給我的最直觀感覺,就是黑色更純淨了,無論照片還是電影,我注意到黑色的地方都沒有了以往的那種噪點和雜質,更純淨的色彩表現,會讓你感覺有一種畫面的通透感,而這可能是iPad Pro作爲“專業級”顯示設備,與iPad Air 2這樣的“民用”平板的最大區別。 此外氧化物TFT技術之前是出現在iMac的Retina 5K顯示屏上的,這樣的TFT令像素充電速度更快,也能讓大尺寸屏幕各處的亮度更加均勻。

實際上亞洲人是比較偏向暖色調的,而iPad Pro這塊屏幕的色彩相比於以往都要豔麗許多,飽和度也大爲增強,甚至有點AMOLED屏幕的味道,對於相當一部分人來說,這當然是喜聞樂見的,畢竟這樣的呈現色調更討喜,也會讓畫面看起來更加生動。

由此可見iPad Pro的屏幕的確是有着相當大的改變,如果你只是想用它來體驗更好的影音娛樂,或者看看照片,它當然是最好的顯示設備,不過我總覺得這樣會有點大材小用,但說實話,用它看過電影之後,真不願意再用其他平板了,沒辦法,眼睛就是這麼一個挑剔的器官。

  iOS9就好像是爲了iPad Pro而生的

雖然iOS 9適配的設備相當廣泛,連爺爺輩的iPad 2都能升級,但其中很重要的改變——分屏以及畫中畫,卻只有A8X以上的設備才能獲得支持,儘管在iPad Air 2上我就第一時間體驗了這兩項重要的改進,但當我拿到iPad Pro的時候,更覺得它們似乎是專爲這個12.9寸的大傢伙設計的。

要知道在iPad Pro上5:5分屏之後,每個單獨的畫面尺寸,都幾乎與iPad mini 4的屏幕面積相當,這樣大的尺寸足夠一心二用了。而且現在支持分屏的第三方應用也越來越多了,比如你可以在上網或者寫稿的時候旁邊開着QQ聊天,或者一邊用備忘錄另一邊聽歌,就像在電腦上那樣操作,只是iPad Pro給了分屏應用更大的空間,你要是不分屏,都覺得有點浪費了這塊大屏幕。

iPad Pro評測體驗:強悍性能的後來居上 第6張

iPad Pro畫中畫功能

另外就是視頻的畫中畫,在iPad Air 2時代,畫面只能挪移到屏幕的四角,感覺不是太自由。在iPad Pro裏面雖然也只能在四角挪移,但iPad Pro的“角落”概念可真是太寬泛了,你會發現開着瀏覽器的時候,即便視頻小窗口是在四個角落裏挪,也完全不會擋到頁面。而且這個小窗口還能縮放,如果再加上分屏的話,iPad Pro的一個畫面里居然可以同時容納3個窗口,絕對是炫技的好方式。

但是除了這兩個炫酷到沒朋友的新功能以外,我覺得iOS 9還是有可以爲iPad Pro單獨優化的地方,例如很多原生應用當中的按鈕在高分屏下顯得比較小,整個app的佈局完全沿襲iPad,只是簡單放大,顯得空蕩蕩,沒有利用好多餘的空間。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主屏界面依然保持4×5的圖標佈局,看上去非常稀鬆。所以iPad Pro要解決的不止是第三方軟件的適配問題,而是如何在這麼大尺寸的屏幕下,將軟件佈局重新設計,讓它們看起來不止是iPad的放大版。

說到iPad Pro的生態應用,這其實也是一個專業化的問題,根據我的觀察,一些辦公軟件、設計軟件以及繪圖軟件,已經更新到了for iPad Pro的版本,也就是說支持2732 x 2048分辨率顯示;而那些並未支持iPad Pro的應用,其實顯示起來也沒有太多問題,只是裏面的圖片會看着有點虛,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音樂、視頻類app當中。至於遊戲我也玩了一些,雖然有些畫面看起來也不夠精細,但並不影響遊戲過程,甚至你不會太在意畫面效果,畢竟整體界面看起來沒啥大問題。

iPad Pro評測體驗:強悍性能的後來居上 第7張

iPad Pro專業應用

所以我判斷iPad Pro應該會有自己單獨的應用生態鏈,這個專區當中的應用絕大部分是面向專業用戶的,而廣大的“民用級”應用應該沒有必要去迎合2732 x 2048這麼高的分辨率。

  使用時間所言不虛

儘管蘋果沒有公佈iPad Pro的電池容量,但有“路邊社”透露其容量超過11000mAh,不過不管屏幕尺寸與配置如何提升,蘋果一直堅守10小時使用時間這個底限,而且在這方面向來不做無把握的承諾。

iPad Pro評測體驗:強悍性能的後來居上 第8張

iPad Pro使用時間

經過我的一系列上網、看電影、非專業畫畫,以及長時間的打字折騰之後,發現iPad Pro的確能夠達到9小時以上的使用時間,當然這是WLAN版,4G版也應該不會差太多。這樣說來相比大多數筆記本電腦來說就有很大的優勢了,畢竟在這個攜帶重量的電腦中,還很少有能達到9小時以上使用時間的設備呢,所以如果是單純的文字工作者的話,使用時間上是個福利。

另外我也測試了它的充電時間,蘋果爲iPad Pro配備的依然是2A充電插頭,不過線纜卻比之前的長了很多,方便你一邊使用一邊充電。測試的結果是,iPad Pro需要5個小時的時間才能充到85%的電量,之後就進入了慢充的節奏,所以我建議你在睡覺的時候給iPad Pro充電就好了,這是一個比較費時間的過程。

  鍵盤是必入的配件

我知道iPad Pro的價格絕不算便宜,特別是它還不提供64GB版本,就更讓很多人猶豫買了它之後還要不要再配一個售價不菲的Smart Keyboard鍵盤,實際上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一來你總要買個保護殼和桌面支架吧,Smart Keyboard就有這個功用;二來多數人都需要移動辦公,那麼這個原廠的鍵盤就是“剛需”了。

作爲一個重度文字工作者,我對鍵盤是很有發言權的,也許光看外形你感覺Smart Keyboard不會太好用,實際上這是個錯覺。在我用它敲了一週的Word之後,感覺完全能滿足外出辦公的需要,它的按鍵手感極富彈性,而且鍵程比較適中,並不會像MacBook那麼扁平,再加上全尺寸佈局的設計,以及按鍵之間較大的間隔,因此連續敲擊的錯誤率比較低,輸入非常順暢,這也是我的大多數同事上手之後的感覺。

儘管我覺得Smart Keyboard的手感清晰又輕快,但它的織物表面卻讓手指的觸摸感覺有些怪異,因爲通常我們接觸到的鍵盤沒有這種材質的鍵帽設計,這種材質按下去雖然說不上不舒服,但也絕對不算“紮實”的那類感覺。

不過整個Smart Keyboard採用一體化的定製織物而成,帶來的好處除了堅韌耐用以外,也非常易於清潔,甚至還有點防水的功效,我試過,它不怎麼會沾染油污,而且髒東西什麼的一擦就掉。

而作爲一個輸入設備的評測者,鍵盤手感只是一方面,輸入法以及輸入工具的切換也是評測的重要組成部分,換句話說,假使第三方配件廠能夠做出手感更好的外接鍵盤,也不一定能達到原廠的輸入效果,因爲軟硬件的匹配很重要。

蘋果其實賦予Smart Keyboard很多精巧的設計,例如當你把它和Smart Connector吸附上之後,並且摺疊支撐好之後,在文字軟件內就會自動隱藏屏幕上的軟鍵盤,取而代之的是啓動了屏幕底部窄窄的一條快捷工具欄,它對應了一些簡易的快捷操作圖標,但我覺得如果能和實體按鍵對應上就更好了;如果你把鍵盤取下來,屏幕上就又會恢復軟鍵盤,這是一個很人性的設計。但我發現也不是百試百靈,例如在App Store的搜索框當中,第一次連上Smart Keyboard之後,就還是在使用軟鍵盤輸入,雖然你可以通過Smart Keyboard敲字,但發現卻不能選字,解決方法是按下Smart Keyboard左下角的輸入法切換鍵,軟鍵盤纔會消失,看來這個貼心的小設計穩定性還有提升的空間。

iPad Pro評測體驗:強悍性能的後來居上 第9張

iPad Pro各種輸入法

另外你可能注意到了,Smart Keyboard上有很多快捷鍵,與iMac的Magic Keyboard很像,在不同的軟件中,長按command鍵就能出現快捷鍵列表,從而通過組合鍵實現快速操作,比如現在我已經很喜歡用commadn+shift+D來返還主界面了,畢竟在流暢鍵盤操作的時候,雙手是不願意離開鍵盤去按HOME鍵的。在我看來,Smart Keyboard似乎只卻一個ESC鍵就完美了。  因此,通過一個手感十分不錯的鍵盤,再加上匹配的輸入法,以及順暢的快捷鍵設置,你會發現寫稿的時候絕大部分情況這塊鍵盤都能幫你解決,雙手幾乎不需要離開鍵盤去點擊屏幕,流暢度大大提升。

爲了測試這塊鍵盤以及與之相配的輸入法銷量,我找來一位使用MacBook辦公的同事,我倆使用蘋果自帶輸入法錄入一篇相同的中英文混排的稿子,最後發現我倆的完成時間相差無幾,要知道這塊鍵盤我才熟悉了一週時間而已,說明其鍵位佈局也是比較容易上手的。

當然你可能會問我,iPad Pro有什麼合適的文字輸入軟件?其實Pages和Word都已經開發出了適配iPad Pro的版本,如果你的主力辦公機型是Mac,那麼就選擇Pages;如果是Windows環境就用新出的2016版Word,這沒啥好說的,二者都提供了在線同步以及網盤同步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你在iPad Pro裏寫完稿子之後,直接就可以發送出去或者上傳雲端以方便在其他平臺使用了。

從這個方面來說,我認爲iPad Pro從軟件到硬件甚至輸入的細節,都已經夠資格被稱爲“移動辦公生產力能手”了,對於像我這樣經常需要外出採訪的人來說,從寫稿到配圖再到發稿這一條龍作業,使用iPad Pro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更何況在寫稿的同時,你還能分屏打開QQ或者郵件,跟其他同事同步一下信息,這個使用環境與筆記本電腦毫無二致,唯一需要擔心的可能就是其他同行驚詫的目光。

iPad Pro評測體驗:強悍性能的後來居上 第10張

iPad Pro鍵盤

當然我也腦洞大開的想了另外一個問題,如果蘋果給iPad Air 2也配一個小尺寸的Smart Keyboard,是不是也能成爲生產力工具呢?畢竟敲字這事屏幕大小無所謂啊(我還見過同行用手機寫稿呢),但實際上並不行,單是縮小的鍵盤尺寸這一個因素,就會讓重度文字使用者極度不爽,從而否定整套系統的實用價值。所以你不得不承認,有些事情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改變,就比如從9.7寸到12.9寸這事,乍一看無非就是尺寸變大了,但實際上卻帶來了很多本質上的變化。

當然說到Smart Keyboard就不能不說說它作爲保護殼和支架的用途,相比以往的Smart Cover來說,它能夠支撐得更加牢靠,儘管iPad Pro體型大到了筆記本的程度,但摺疊之後的Smart Keyboard還是能夠讓你很放心的。

而且Smart Keyboard提供了兩種支撐角度,其一是打字角度,其二是看片角度,區別就是後者角度更大,因爲觀看屏幕時要後仰,因此這個角度更加舒服。不過我也覺得,如果打字時能再多增加一個可調節的角度,就更完美了,畢竟現在只有一個打字角度,還是讓我的強迫症發作了。

當然另一個讓我強迫症發作的地方,就如Smart Cover那樣,Smart Keyboard合上之後只提供了對屏幕的保護,光禿禿的後背裸露在外,目測又給第三方配件廠留下了巨大的機會。

整體來說Smart Keyboard是一個你非買不可的配件,我甚至認爲它就應該是iPad Pro的一部分(蘋果是不是能提供個優惠銷售套包啊),如果沒有它,那麼iPad Pro的生產力屬性就無法全部發揮,所以,在你考慮購買預算的時候,強烈建議把它一併算進去吧。

與Smart Keyboard的接地氣以及大衆化不同,Apple Pencil其實屬於專業設備,像我這種完全沒有美術細胞的人,就算送給我都不知道怎麼用;但如果是專攻插畫和設計的人士,這麼多年等的就是這一根筆,所以我才說它冰火兩重天。

應該說蘋果在Apple Pencil上花了很大心思,在9月份的發佈會之後,我曾專訪過庫克,他表示其實蘋果一直在研究筆這種輸入設備,只是以前的技術不成熟,所以說蘋果並沒有排斥這種交互方式,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更有必要看看蘋果“幾年磨一劍”拿出的Apple Pencil到底好不好用。

爲此我找了幾個平時用數位板的插畫設計師,請他們上手試一試這個產品,儘管很多設計師本身就是“果粉”,甚至正在用MacBook Pro搭配數位板作畫,但絲毫不影響他們對Apple Pencil的評價,畢竟手感這件事是欺騙不了人的。

所有的設計師都非常欣賞Apple Pencil毫無延遲的繪畫感覺,而且它的握持手感與配重做得都非常到位,既沒有廉價的感覺,重心也非常順手。而在繪畫當中除了壓力感應以外,設計師對於Apple Pencil的傾斜角度感應也是大加讚賞,認爲Apple Pencil算是把感應器用對了地方,傾斜之後就可以產生不同的筆觸,我甚至還用Paper 53這個軟件加上鉛筆的筆觸,畫了個簡單的速寫,可以說把Apple Pencil側過來使用,是以往這類產品都沒有的體驗,讓我這種沒有太多藝術細胞的人,也能體驗到一些樂趣。

iPad Pro評測體驗:強悍性能的後來居上 第11張

iPad Pro貼心設計

而另一個貼心的設計,就是在使用Apple Pencil的時候,手指或者手掌可以放心的接觸iPad Pro屏幕,而不用擔心誤觸。我試驗了一下,如果拿筆的時候,手指觸屏附近的區域,屏幕是沒有任何反應的;但如果把筆放下,那麼你的手就可以隨意觸摸屏幕了。

總之我問了一些插畫師,他們感覺Apple Pencil加上iPad Pro基本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了,以往筆記本+WACOM數位板的沉重移動方式,可以被取代了,當然也有一些人表示需要看看iPad Pro上有沒有合適的繪圖軟件,其實目前就已經有不少了,包括PS Fix版、Paper 53、繪圖大師等等,基本能夠滿足從入門到專業人士的需求了,而且以評估生態鏈的感召能力,相信後續這方面的軟件支持肯定少不了。

iPad Pro評測體驗:強悍性能的後來居上 第12張

iPad Pro專業繪圖

但是我也接觸了一些工業設計師,他們對於數位板有着更高更精細的專業需求,他們通常會配備7-8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專業數位板,其壓感精度達到256×6的級別,在他們看來,Apple Pencil普通的繪圖沒有問題,精度足夠,但渲染的時候可能會達不到他們的專業要求。因爲在渲染的時候,高精度壓感可以令色彩迅速擴散開來,但是Apple Pencil還做不到這麼高的精度。

另外也有設計師提到,他們使用WACOM數位板有一些習慣,例如把筆反過來用就是橡皮擦,但Apple Pencil沒有這個設計,會有些不習慣。因此我覺得,是不是需要切入這麼專業的領域,是蘋果需要考慮的事情。  當然Apple Pencil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就連我這個不會畫畫的人也看出來了。首先是收納問題,這根筆在外出時只能單獨攜帶,不像Smart Keyboard可以和iPad Pro吸附在一起,有丟失的可能性,當然我覺得這也給第三方配件廠提供了機會;其次是充電問題,雖然官方宣稱Apple Pencil充電速度很快並且能耗極低,但Pencil本身沒有電量顯示,充電時也沒有任何提示,總是讓人有點小擔心,唯一查看電量的方法就是在下拉菜單的“電池”選項。此外也有設計師認爲,雖然12小時的使用時間乍一看很長,但以他們的工作情況來算的話恐怕要一天一充,這種使用強度,建議蘋果能夠考慮增加無線充電這種方式,當然我相信已經有第三方廠商行動起來了,這不是什麼難事。

我相信對於很多專業人士來說,思考角度和我們完全不同,他們可能會由於Apple Pencil的存在而購買iPad Pro(我試過它不能和其他iPad、iPhone連接),所以對於真正的用戶來說,Apple Pencil就是剛需;但對於普通用戶,我覺得這個不算便宜的配件就不是那麼非買不可了。因爲按照我的體驗和理解來說,Apple Pencil只是在你需要精細操作以及專業設計的時候纔會用到,其他時候,還是用自己的手指作爲交互工具吧,這樣才更符合iPad產品的使用場景。

  頗有心計的定價策略

我覺得有必要在文末單獨說一下iPad Pro這個頗有心機的定價,拋開配置不談,iPad Pro和Surface Pro 4的入門款價格相比,前者便宜了足足800元;128GB版6888元的售價也是如此,可以肯定的是會比同檔次Surface Pro 4便宜幾百元,在心理上取得了消費者的好感。

不過,iPad Pro搭配的鍵盤與筆的零售價,卻都要比Surface Pro 4貴,如果兩款產品購買入門款並且把配件湊齊,那麼iPad Pro相比Surface Pro 4只有200元的優勢,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我說這是一個很有心機的定價策略——乍一看挺便宜,全都買完了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再進一步推敲,對辦公人羣最有吸引力的搭配,入門款iPad Pro+鍵盤需要7176元,這個價格正好可以買尺寸差不多的13寸MacBook Air,如果嫌存儲空間不夠需要買128GB iPad Pro+鍵盤,8176元的定價也會是和高配版13寸MacBook Air重合,讓你掏錢的時候總會在兩款不同類型的產品之間舉棋不定。這樣看來iPad Pro的定價策略真是心機重重啊。

  總結:稱職的生產力工具

這麼多年蘋果終於探索出了一款能夠被稱爲“生產力工具”的平板電腦,爲此還開發出了兩個強有力的助手,Apple Pencil以及Smart Keyboard,對於專業人士來說,這兩個配件無疑會如虎添翼,甚至是一些設計師等了很多年的東西。所以說iPad Pro絕不僅僅是變大了那麼簡單,應該說12寸以上的平板設備是行業以及專業用戶的需求起點。

基於這個道理,我甚至不覺得iPad Pro是iPad家族的一員,因爲它所具備的專業生產力,是其他常規尺寸平板所不具備的。當然,蘋果向來是慎用Pro這個稱號的。

在體驗過後,我更加認爲iPad Pro是面向專業人士的一件生產力工具,它不是大衆的玩物。如果以金字塔來比較的話,iPad Pro顯然是在最頂端的那個產品,它的高性能以及專業性設計,都令它一覽衆山小,但同時所面向的用戶羣,也是那“頂端”的一小部分特定羣體。而更廣大的處於金字塔基座的部分,則是像iPad Air 2和iPad mini 4甚至是大屏iPhone等這些便攜設備,它們擁有更廣泛的羣衆基礎。

此外,iPad Pro的出現,使平板電腦領域產生了一條涇渭分明的分界線,它宣告了在iOS平臺之上,平板電腦也可以像筆記本那樣去進行專業的工作。也就是說,平板電腦不再只是消費內容,也可以進行內容的生產,甚至未來這些內容的生產和消費達到“自產自銷”的閉環。

但是iPad Pro的競爭環境也是異常殘酷的,它面臨兩個問題,與同尺寸筆記本如何選擇?與競爭對手Surface Pro 4又如何取捨?

第一個選擇很簡單,Apple Pencil如果是你的剛需,那麼其實你不是筆記本的目標羣體;但如果你打算用Smart Keyboard作爲唯一的選購依據,那我覺得還是要根據你的文字輸入量來做出考量。

第二個選擇比較困難,如果從生態環境方面去考慮,蘋果今後肯定會鼓勵更多的專業開發者爲iPad Pro做支持,用戶會有一種“衆人拾柴火焰高”的感覺,而這恰恰是微軟暫時不具備的。

不過目前微軟對於Surface Pro 4還是相當有信心,這場王見王的對決,結果到底將會如何,是雙贏,還是兩敗俱傷都十分讓人期待。

攝影
電腦
手機
APP
極客
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