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社會萬象 > 探究中國長壽之鄉百歲老人的長壽祕密

探究中國長壽之鄉百歲老人的長壽祕密

來源:男爵風    閱讀: 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抗衰老研究的中國格局

探究中國長壽之鄉百歲老人的長壽祕密

在坐落於京城繁華地帶的北京醫院爲中國的高端人羣提供醫療服務,去2000公里以外的邊遠山區探求“長壽之鄉”的奧祕。十幾年來,這樣的工作經歷讓56歲的楊澤有一種“穿越”的感覺。

這位衛生部老年醫學研究所副所長感慨地說,“一些人依賴各種藥物和先進的儀器撐到八九十歲,另一些人在純天然甚至是艱苦的環境裏自然活到90歲、100歲,這兩種狀況下生命的質量是有本質區別的。”

北京東單大華路1號,北京醫院一座大樓地下二層的冷庫裏,存放着300多份採自長壽老人的血液樣本。它們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寶貴材料,其中200多份樣本採自廣西永福縣,另外100多份採自廣西的另一個長壽之鄉巴馬。這些冰冷的玻璃管裏所蘊藏的長壽密碼的確令人好奇,但那些堅韌持久的生命同樣讓人感慨。楊澤說,“作爲一名醫學研究者,每當我看到那些百歲老人,就感受到生命自身的力量。”

200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永福縣被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首批“中國長壽之鄉”的稱號。也是從那時起,楊澤帶領他的團隊,開始對永福的長壽人羣展開了研究。這裏成爲他對“世界長壽之鄉”巴馬進行長期研究以後的另一個研究基地。

知足者樂,常樂者壽

廣西永福縣龍江鄉龍山村,102歲的謝老元家門前流水,背靠青山。一進門,迎上來一位滿面紅光的“中年人”,其實他今年已經60多歲,是百歲老人的倒數第二個兒子。老人共有8個子女,現在是五世同堂。大女兒如今也有81歲了,而最小的兒子50歲,與老人的一個孫子一樣大。

謝老元身體一直很健康,腿腳靈便,平時做飯、掃地,種菜,99歲的時候還天天挑着擔子把菜拿到集市上去賣。說話間,她轉身給客人拿糖,旁邊的人怕她被身後放着的小板凳絆倒,剛想過去攙扶,卻見她一擡腿就輕輕邁過了。

按照國際標準,90歲以上的老人稱爲長壽,80歲叫高齡,65歲以上算老年。楊澤指出,長壽老人的身體狀況一般都很健康,平時很少得病。問起他們有什麼長壽祕訣,都說“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按時睡覺,早睡早起”,與常人無異。也有的老壽星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比如有人只喝直接打上來的井水,從來不喝開水。

挨家挨戶地訪問長壽老人,是項繁瑣又辛苦的工作。因此,除了楊澤帶領的一個5人研究團隊,他們還藉助當地的力量,與廣西南寧江濱醫院以及永福縣政府合作。參與實地調查的人數總共達34人。在課題中,他們運用了社會學、心理學、醫學、生物學和遺傳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人體正常每天至少需要攝取1500卡的熱量,而據楊澤的調查,永福的長壽老人們年輕時大多生活貧窮,吃過很多苦,平時飲食習慣也偏清淡,很少吃肉。他們的日平均攝入熱量只有1440卡;熱量攝入與支出的比值在1:0.9983,基本達到了收支平衡。

永福的長壽老人絕大多數都是女性。她們的一個共同點便是,最後一胎的生育時間都較晚。比如,謝老元生最小的兒子時都已經50歲了。長期的低熱量攝入與生育晚有助於延緩衰老,這是國際科學界已有的定論。但永福百歲老人們的長壽祕訣似乎不僅如此——

謝老元有一個愛好,便是愛聽當地一種叫“採調”的民歌。她的牀頭,放着一堆舊磁帶,和一個兩年前在集市上賣菜時買的便攜式錄音機。每天晚上,她都要聽一會兒採調才入睡。

在楊澤的研究中,曾將永福長壽老人與北京地區2000多名老人的樂觀指數及心態做過對比分析。結果發現,在永福,年齡越大越樂觀,長壽老人的心態十分平和,並且比同地區的中年人心理狀態要好。而在北京地區,老人的樂觀指數與年齡的關係爲負相關,年齡越大,樂觀指數越小。

107歲的百壽鎮壽城村居民陳老翠目前是永福縣年齡最大的壽星。從老人佈滿皺紋但仍清秀的面龐上,能看出她年輕時的風韻。陳老翠家中正堂的几案上,放着一張黑白照片。相片中相貌英俊的男子就是當年她的丈夫。說起他,老人的臉上竟露出一絲羞澀,說:“他當年是整個鎮上最帥的男人。”

實際上,老人的一生很坎坷,尤其是在她70歲的時候,失去了丈夫和兒子,但她很快就重新振作起來。

在楊澤看來,一些負面的經歷給老人們帶來了悲傷的回憶,但也讓他們認識到活下去的意義。“我們在訪問中發現,有的老人甚至對錢沒有概念,就更不用說擔心收入低的問題了。他們不追求物質生活,只要能吃飽穿暖就心滿意足了,這就是知足者常樂吧。”#p#副標題#e#

水土蘊含長壽因子

從永福縣城去最北邊的龍江鄉,沿江逆流而上,一路山明水秀。縣“福壽辦”副主任趙修瑜向《中國新聞週刊》記者解釋說,永福境內的山與別處不同,呈“陽山”(即石山)和“陰山”(即土山)交織分佈。這種自然環境的“陰陽平衡”,也被當地人看作是長壽的奧祕之一。自2006年開始,當地每年舉辦“福壽節”活動,併成立常設機構——福壽節組委會辦公室,簡稱福壽辦,負責活動組織及日常相關事務。

永福的地理條件確有獨特之處。據縣政協副主席黃澤治介紹,在地球上北緯24度37分~25度26分之間的區域,大多數地方都是沙漠氣候,寸草難生,人跡罕至,而唯有處於同緯度的永福,全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森林覆蓋率高達74.1%,境內樹木鬱鬱蔥蔥,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2007年出版的《永福福壽文化志》記載,由於植被茂盛,污染少,永福的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很高,西江河谷每立方米空氣中負氧離子的含量相當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的1800多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3100倍。同時由於山多霧多,這裏的日照時間要比平原少,日照百分率只有32%。

曾有專家指出,由於當地居民受太陽輻射的影響較少,引起早衰的情況也比平原少,這也是有利於長壽的因素之一。而羅漢果的生長更是這一獨特地理條件的最好證明。

醫學研究表明,羅漢果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有清肺止咳、降血脂、血壓的作用。此外,還富含一種名貴的稀有物質——甜甙,其甜度是蔗糖的300多倍,但熱量卻幾乎等於零,特別適合糖尿病和肥胖症病人。因此,自古以來,羅漢果就被譽爲“東方神果”“長壽果”,是歷代朝廷貢品。

但羅漢果對生長環境的要求非常苛刻,黃澤治介紹說,這種植物喜溫暖、短日照、晝夜溫差大和空氣溼潤,忌漬水,怕霜凍又不耐高溫。世界上70%的羅漢果都產自永福,並主要生長在龍江鄉。

2008年,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五一曾對永福長壽老人較多的幾個鄉鎮做過科學考察。結果發現,當地的飲用水中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元素。而據抽點檢測,永福土壤中的硒含量爲每千克1.1毫克,是全國平均值的3.8倍,可稱作是富硒土。

“總之一句話,我們這裏水土好!”黃澤治帶着幾分得意地說。

百歲老人的長壽基因

對特殊長壽人羣的研究,向來都是考察人類長壽奧祕的重要途徑。國際自然醫學會把“每10萬人中有7位百歲老人”作爲“世界長壽之鄉”的標準,2004年,巴馬被認定符合這一標準,而列入世界五大長壽之鄉。中國則把這個標準定位“每10萬人中有3位”。

“長壽從來不是一個因素就能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科學界一般認爲,除了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外,遺傳因素對壽命的貢獻率佔25%左右。作爲老年醫學研究者,楊澤力圖發現的,就是基因對壽命的影響。從巴馬開始,這樣的研究他堅持了十年。

根據研究,儘管在同一個省內,巴馬與永福兩個長壽人羣的基因卻不盡相同。巴馬四面環山,與外界交流極爲不便,因此基因較純淨,主要爲馬來人羣遷徙而來。而永福自古以來就與外界保持着交流,在基因上呈現出南北方人羣的交融。

根據分析,巴馬地區的長壽人羣,在基因上的主要體現之一便是載脂蛋白E3比較多,佔到了80%~90%的比例。載脂蛋白E這種基因分爲2、3、4三種亞型,其中2型和3型均能延遲老年癡呆、心血管疾病等病症的發病年齡,降低發病率,促進壽命增長。

而永福長壽人羣的載脂蛋白E基因攜帶情況雖與巴馬人相似,但比例稍低,只有71.6%。但永福長壽老人的另一個基因——線粒體基因單倍組F的出現頻率是其他年齡對照組的1.5倍。而這個單倍組F,可以減少氧自由基的產生。氧自由基過多正是人體衰老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線粒體基因對壽命的影響,目前也是衰老學領域的研究熱點。2007年,復旦大學的金力教授以另一個長壽之鄉江蘇如皋爲樣本,對當地705名95歲以上的長壽老人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在長壽組中,有21.7%的長壽人羣基因線粒體是D4單倍型,這一比例遠遠高於其他年齡對照組。

楊澤發現,遺傳的作用在永福的長壽老人身上體現得很明顯,很多老壽星要麼父母長壽,要麼兄弟姐妹也都長壽。#p#副標題#e#

長壽科研:“上醫治未病”

對長壽人羣的基因研究,國際科學界一直都在進行。早在2001年8月,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等幾家科研機構聯合在國際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美國科學院學報》(PNAS)上,報告了對137對90歲以上同胞兄妹的基因組學特點的研究結果,發現在第4號染色D4S1565位點上,可能存在長壽基因。

“當時這在科學界是個大新聞,我們都很振奮。因爲研究人員稱,將在半年至一年內,徹底破解人類長壽基因之謎。可如今10年過去了,結果仍遙遙無期。”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主任童坦君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

童坦君並不喜歡用“抗衰老”這個詞來稱呼他的研究領域。“科學發展到今天,也只能說是‘延緩衰老’,想抗是抗不住的。現在國內外有人用‘抗衰老’這個詞,有時候是出於商業目的。”

作爲國內最早一批從事衰老學研究的學者,童坦君認爲,目前國家對此的支持力度還遠遠不夠,更多的科研經費,往往流向了諸如對高血壓、糖尿病等一些老年疾病的研究。

1958年,中科院動物所曾成立了一個老年學研究室,這是國內最早展開衰老學研究的科研機構。但不久就被因故撤銷。上世紀80年代初童坦君在美國留學時,就注意到衰老學將是醫學界的一個熱點。本打算回國後就專攻這個方向,可回來後卻不得不去研究腫瘤,直到近10年後才找機會轉向了衰老學。

據介紹,近年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動物所一直對端粒酶頗有研究。作爲衰老機理最重要的理論之一,端粒酶的發現者、三位美國科學家在2009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而童坦君研究的興趣點,已經從端粒酶轉向了Sirt1,據說這是目前國際衰老學最熱的領域之一。

從2000年開始,國家科技部先後啓動了兩期關於衰老機理研究的“973”項目,擔任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的陳香美院士認爲,我國有世界上最爲龐大的老年人羣;56個民族提供了豐富的遺傳基因資源;遼闊的國土促成了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巨大差異。這些爲從整體、細胞及基因水平研究衰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此外,我國特有的中醫理論和中草藥資源,也爲探索天然化合物干預衰老的機制提供了寶貴經驗,蘊藏着突破的潛能。

童坦君所創建的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是上述項目的主要參與者。他發現,一種名爲p16的基因能抑制癌症,卻有促進細胞衰老的作用,這在國際上屬於首次報道。童坦君解釋說,一些控制腫瘤的基因,是促進衰老的;而延緩衰老的基因,卻能促進腫瘤的生長。因此,如何拿捏分寸,讓基因發揮合理的作用,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長壽是一個複雜課題。

“目前我國在對人體衰老機理的基礎研究上,與國外相比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但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對如何延緩衰老、延長壽命越來越感興趣,對衰老學的研究也開始熱起來。”童坦君認爲,“上醫不治已病,治未病”,對人體衰老機理和長壽的探尋,實質上正是“治未病”,目的是要讓人健康地老去。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設有專門研究衰老的全國衰老研究所(NIA),而中國至今尚無類似的科研機構。目前,楊澤所在的老年醫學研究所正在申報成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級老年醫學中心。和美國NIA正在開展的“長壽之家”大型研究項目類似,楊澤還將持續着眼於國內“長壽之鄉”的研究,以揭開長壽的環境因素和遺傳奧祕。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