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快訊 > 歷史朝代 > 重慶著名安居古城 千年安居古城不老

重慶著名安居古城 千年安居古城不老

來源:男爵風    閱讀: 8.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距離重慶主城區一小時車程,有一座安居古城,是重慶市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城鎮。春節期間,穿行於古城小巷之間,人們可以盡情享受傳統的舞龍、焰火表演,甚至觀摩到扎龍技藝傳承人的獨門絕學。

重慶著名安居古城 千年安居古城不老

重慶著名安居古城

安居古城原名“赤水縣”,始建於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明朝時更名爲安居縣,至今已有近1500年曆史。便利的水上交通爲安居帶來發達的商貿,這裏曾是川東、渝西的著名貨物集散地。因爲百業興旺,經濟文化空前發展,鹽幫、酒幫、藻扎幫、屠宰幫等行會林立,這裏成爲遠近聞名的商貿重地。

重慶著名安居古城 千年安居古城不老 第2張

重慶千年安居古城

二十世紀70年代前,安居城中尚且商肆鱗集,之後,公路交通開始發展,安居的水上交通逐漸荒廢,商貿隨之蕭條下來。近幾年,安居古城得以拂去歲月的塵埃,出現在世人面前,但其清麗肅靜的布衣荊釵仍未染上當代文明的喧囂。

至今,古城內有重慶市、區級文物古蹟197處,城牆院落、宗祠行會、宮廟建築羣雄林立。在古城裏,人們可以觸摸1000多年的時光記憶。城門始建於明代成化年間,“站”設八門,讓整座古城充滿立體感。累了,就在城門下倚靠休憩,餓了就點一份當地名小吃翰林酥,再配上一碗雞絲豆腐腦,喝幾口蓋碗茶,古城歷史就這樣流淌在脣齒之間。

安居古城研究會祕書長肖剛說,安居古城是一座文物寶庫,堆砌着各個時代的歷史文化遺存,無數宮、廟、寺在安居興建,構成了“九宮十八廟”的奇觀。小小的傍河小鎮曾經繁華旖旎,燈光漿影霓裳雲衣,直到現在仍可以看到那斑駁厚重的舊居古巷。

走進王翰林院,這種感覺愈加清晰。王翰林院始建於明代,原名天宮邸,是安居古城明清望族王氏故宅。坐落於化龍山前,有詩讚曰:“化龍山在後,身前雙玉環。千人齊拱手,萬盞明燈來。”

肖剛是土生土長的安居人,令他自豪的是安居古城的歷史文化名人衆多,其中以王氏家族最爲典型。該家族在明朝就有王儉、王億、王賓三進士及王寅、王宸、王寄、王吉士四位舉人。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又出了“一門三進士,父子兩翰林”,即著名的王怒、王汝嘉兩位父子翰林。翰林院爲三進院落,清代增修的前門牌樓已經損毀,現存部分中堂和後院。

庭院中,一株穿檐而上的百年老樹見證着這段輝煌的歷史,曾經的輝煌並沒有隨着歲月的流逝而淡去,而是激勵着小鎮子弟一代代發憤圖強。從這裏走出過進士、秀才,也走出了博士、碩士,他們是小鎮的驕傲,也凝聚成小鎮濃濃的文化情愫。

40多歲的吳林不願背井離鄉外出打工,他說自己身上流淌着熱滾滾的鄉土情結。“我以前去過廣東、浙江打工,可是每到夜深我就思念家鄉,就連青石板上的青苔我也想念。現在,我再也不願意離開。”2014年,吳林用打工攢下的錢,將自家三層樓高的老宅翻修一新,改造成了江景客棧。他希望凡是到古城遊玩的人都能住上一晚,真切感受到安居古城的風貌。

如果晚上逗留在古城,還可以見到安居舞龍和焰火表演。每逢佳節,中國各地都有舞龍的習俗,可少有人知道扎龍技藝傳自安居。肖剛介紹,安居舞龍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到了唐宋時期,安居的舞龍漸成規模,專門製作舞龍的作坊應運而生。明清時期,安居舞龍更是達到了鼎盛,繁盛至今。

據介紹,最早的龍是草龍,由於當時盛行養蠶,人們習慣把蠶結繭之後剩下的稻草做成草龍當做玩具供小孩玩耍,便有了舞龍的最早雛形。56歲的李德瑜師從重慶三大扎龍藝人之一的傅全泰,至今已有20多年扎龍經驗。李德瑜說,如今像扎龍這樣的老手藝掙不了錢,也沒人願意學,整個重慶市銅梁區會全套扎龍技藝的人僅剩下三四位。

“這門手藝也是安居古城的記憶,人們路過我的展廳,或多或少能瞭解一些舞龍歷史,我也算是爲家鄉做了點貢獻。”李德瑜說。春節前,他接到了幾個製作舞龍的訂單。這讓他整個節日期間都很高興。

漫步古城,人們不難發現,以城牆爲界,傳統老街自然分成了三段,至今還保存有1000餘米。城牆城門聳立,老街起伏蜿蜒,兩邊民居依山而建,層次分明,輪廓清晰。巴渝古鎮特有的剛毅,與水鄉的柔美相得益彰,造就了安居獨一無二的水墨山水

走過曾經的碼頭,看過百年的影壁,品過華麗肅穆的大宅,聆聽風吹過的腳步,白燦燦的日頭照耀下的安居古城,恍然如有隔世的錯覺。“安居,安心詩意地棲居在此,人生無憾!”肖剛說。(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