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 攝影 > 攝影變形記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五週年亮點搶先看

攝影變形記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五週年亮點搶先看

來源:男爵風    閱讀: 4.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攝影變形記,今年9月影像上海藝水博會(PhotoFairs|Shangha)在上海迎來五週年。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的宗旨在於“挑戰攝影媒介的邊界,拓展影像藝術的可能性”,今年不僅彙集了50餘家國際國內領先畫廊,展示攝影藝術以及相關的雕塑、裝置,錄像和移動影像作品,而且還推出了“在場”“焦點”“連接“洞見”“對話”五大公衆項目,這五大項目囊括了特定場域裝置、新興科技、移動影像。論壇等多種形式,也是展會誕生以來形式最爲全面的一屆。《Noblesse望》特別採訪了“在場”和“洞見”兩大板塊的策展人與相關藝術家,共同探討影像的邊界與多種可能的未來。

攝影變形記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五週年亮點搶先看

攝影變形記

攝影還是裝置?這並不重要

“攝影有其本身的獨特美學語言,似乎已是經驗之中的事了.但要如何向前拓展呢?其他類型的藝術似乎也有這樣的問題,如果它們能夠結合起來,作品的表現力會更加豐富與立體。”“在場”影像裝置板塊的參展藝術家蔡東東道出了自己對攝影與其他藝術形式,如裝置藝術,雕塑、視頻和繪畫等之間關係的看法。他的參展作品《千面門》作爲此次展覽的亮點作品,就很好地詮釋了攝影與裝置藝術的結合,藝術家解釋道,《千面門》是由一個古門和1090張中國人的一寸肖像照片串成的門簾構成的,這些肖像源於藝術家多年的收藏.它們的時間跨度大約接近於整個20世紀。20世紀也是中國社會最爲紛繁多變的一個世紀,經歷了各個時期不同的意識形態的洗禮,而這些變化直接影響了人的相貌和神態。從這個門簾上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各個時期人們相貌的變化。門是藝術家從古董傢俱市場買來的,這一裝置的介入使得中國人的圖像變得生動起來,彷彿看到各個時期的人穿越這扇門而來。

攝影變形記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五週年亮點搶先看 第2張

攝影變形記

影像藝術博覽會集團總監 Georgia Griffith在採訪中說道:“通常,包含着攝影形式的裝置藝術作品能引起觀衆與作品之間的互動,讓他們更感興趣,例如今年展覽平臺上以影片爲基礎的視頻藝術作品,以及去年展出的中國藝術家陸揚的具有交互性的作品《妄想靈車》等。此次影像展上,全球各地的知名畫廊如德國國王畫廊( Konig Galerie)。常青畫廊( Galleria Continua)和十號贊善裏(10 Chancery Lane)畫廊等帶來了很多融合了攝影的裝置藝術作品,似乎證明了收藏家們對突破媒介邊界的作品具有極大的興趣,他們的吸引力不亞於歐文潘(Irving Penn)、細江英公那樣的大師作品。此次影像上海博覽會中也可窺見藝術家們順着後現代攝影(Post-photography)的趨勢,不滿足於傳統平面展示的照片,而是充分利用空間讓作品 “off the wall”(離開牆面)。例如出現在博覽會入口的韓國藝術家白承祐的裝置作品,他從自己的作品《烏托邦)系列中汲取靈感,選取了一系列建築影像,將其放大,打造成裝置作品。此時,影像的顏色被扭曲,形狀也被無限誇大,將觀衆帶入一個反烏托邦的世界。這些藝術家的探索豐富了攝影的內涵,攝影與其他藝術形式的邊界也變得模糊起來,觀衆們不僅僅只是觀看相框內的作品,而是真正地“走進框內”。

攝影變形記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五週年亮點搶先看 第3張

攝影變形記

社交媒體時代的攝影,人人都是藝術家?

從1839年攝影技術誕生,到傳入中國,從以紀實性、真實性爲主要特徵的文獻攝影到強調拍攝者主觀思想表達的觀念攝影,攝影的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變化。而在新技術日新月異,社交媒體極爲發達的今天。攝影藝術正在發生什麼變化?本屆影像博覽會的“洞見”特展無疑非常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洞見”板塊的策展人王宗孚研究了上海當代藝術圈的攝影歷史文獻,他從1999年上海的一次不爲人知的展覽,“物是人非”出發,邀請了當時的一批先鋒藝術家包括耿建翌、楊福東、胡介鳴、徐震等.與現在十分活躍的80後”藝術家範西、陳哲、苗穎等“同框”“對話,其中包括徐震使用便籤紙打印等攝影混合媒介的特定場域裝置,胡介鳴的“明信片”系列,“千禧一代”女藝術家陳哲的混合了攝影。檔案圖像與文字的博物櫃,女藝術家苗穎的大型雕塑作品,《內容覺醒》等。觀衆看了這兩代藝術家的作品之後,自然能形成自己對影像發展的“洞見”。

攝影變形記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五週年亮點搶先看 第4張

攝影變形記

談到攝影藝術的現狀,王寧德認爲,隨着技術的進步,圖像不僅僅出現在藝術創作中.甚至不一定是照片或來源於攝影,新媒體賦予圖像更多的可能性。同時,攝影藝術跟科技有着緊密的關係,科技的發展帶動了相機的改變,使創作媒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攝影術更是從少數專業人士才能掌握的媒介發展成爲人人都可以操作的形式(智能手機相機),這種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下的影像。另一個鉅變是圖像分享平臺的變化,從傳統的有形介質轉變爲微信、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在這些社交平臺上,那些製造圖像的人,不必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他們僅僅用手機制造出一個圖像.然後上傳和分享。每天互聯網上都會產生成千上萬的圖像,這樣的狀況正影響着攝影藝術的發展。同時,王宗孚也表示,影像的內涵正在發生變化,從“攝影( photography)變成了“製造圖像”( image making)。

攝影變形記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五週年亮點搶先看 第5張

攝影變形記

而攝影令我們充滿期待的原因,不僅僅在於作爲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的先驅或是媒介,攝影在數字藝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並且跟隨前沿技術的腳步不斷髮展、更新,同時,藝術家們也在不斷回溯傳統,對早期照相法以及經典暗房技術進行探究,以期獲得新的創新。這一切都在讓攝影變得越來越不像攝影,但的內涵變得越來越豐富。

攝影
電腦
手機
APP
極客
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