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 娛樂評論 > 不止劉德華在“還人情”

不止劉德華在“還人情”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止劉德華在“還人情”

文丨躍幕,作者丨七月

觀衆原本對劉德華主演的《熱血合唱團》有所期待,但影片市場表現並不樂觀的背後讓觀衆追究起劉德華與主創的關係,質疑劉德華是否又在“還人情”。畢竟,劉德華與導演關信輝4年前因爲《可愛的你》結下了緣分,《熱血合唱團》延續了《可愛的你》的主題和風格。

由於劉德華出演過不少口碑佳片,觀衆更願意相信劉德華出演《熱血合唱團》等質量平平的港片,是因爲與導演或出品公司等之間的關係。“還人情”似乎逐漸成了接受港片市場表現一般的合理化理由,但更應該關注的是背後的本質問題。

實際上,港片一直以來都是快產快銷的,其中不止一部《熱血合唱團》、劉德華一人在“還人情”。只不過,由於港片忽高忽低的質量使其市場期待值並不高,再加上港片偶爾的“救市”作用等多重影響,港片還人情背後的流水線式創作問題在之前有所被忽略。

然而,疫情之後,供不應求的市場對港片有了更多的需求和關注。還人情的港片出現,直接讓港片“拍快片”的問題凸顯了出來。而後繼無人的老牌香港演員需要“還人情”的本質並未改變,不穩定的港片質量接下來將繼續對他們的口碑產生負面影響。

不止劉德華在還人情

從《熱血合唱團》來看,影片所擁有的市場吸引力基本集中在劉德華本身。可惜的是,哪怕劉德華把人物塑造得再生動具體,也無法彌補《熱血合唱團》影片的本質問題。首日票房不足700萬、預測票房不超過5000萬的體量,以及豆瓣評分4.8分,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熱血合唱團》無疑屬於比較標準的港片,導演、主演以及故事都是標準的香港製造。但影片並不樂觀的表現,使得市場開始關注劉德華出演並監製這部港片的原因是不是在還人情。尤其是,劉德華與導演關信輝、編劇張佩瓊的緣分可以追溯到他們創作的上一部作品《可愛的你》,但延續了類似風格和主題的《熱血合唱團》並未延續上一部的水準,成了劉德華近四年來評分最低的作品。

實際上,《熱血合唱團》並不是劉德華第一次“還人情”。早在20年前,劉德華就已經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時的劉德華剛做老闆不久,自己的公司天幕投資的多部作品未能盈利,到了1995年,公司虧損高達4000多萬。

爲了償還各種人情和債務,在接下來的五年間,劉德華只得無休止地排片,一年最多連拍過10多部電影,其中難免有一些他之後不願再回首的“爛片”。

不止劉德華在“還人情” 第2張

對於香港電影市場來說,以劉德華爲代表的香港演員活躍並霸屏在大銀幕的繁榮時代已經基本落幕,但繁榮過後的今天,市場停滯不前,並沒有培養出更多可以接班的年輕演員,整個演員體系變得青黃不接。這導致市場上所有的港片,都只能被以劉德華爲代表的這些老牌香港演員所分攤消化。

比如,古天樂常年以每年6、7部的頻率接戲,但他上映的作品中有不少票房一般、口碑平平,而這些質量不怎麼好的影片背後,或是導演、或是出品公司與古天樂相熟,基本存在着“還人情”的可能性。因此,不止劉德華一人,不少頂級的香港巨星,比如張家輝、郭富城、劉青雲等也多多少少在市場上還過人情。而從這些老牌香港演員的一長串待播港片片單來看,似乎很難確定他們接下來不再出演還人情的港片,這種“還人情”可能性依然存在。

相較之下,確實也有一些港星雖然之前可能有過還人情的經歷,但如今已經不再活躍於大銀幕上,或者直接轉戰幕後,想要盡最大努力地維護自己的口碑。

周潤發的接片數量驟減,不那麼頻繁地出現在觀衆面前,在此之前他主演的作品是2018年的《無雙》和2016年的《澳門風雲3》等;包括周星馳亦是如此,轉戰幕後的他並沒有過多推出執導的影片,繼《美人魚》《西遊伏妖篇》之後,《新喜劇之王》已經不再是他單獨執導的作品;而李連杰基本已經在港片中“退休”,近年來只在《花木蘭》中飾演皇帝而露面,上一部作品則是4年前的《封神傳奇》。

背後的問題被忽略

整個市場無法用一部《熱血合唱團》的失利,來全盤否定港片,但通過《熱血合唱團》,市場應該看到港片所存在的生產問題。只不過,由於市場的複雜性,這一問題被之前的國內市場有所忽略。

回看整個香港電影市場的發展過程,港片一直以來都屬於快產快銷的生產模式:黃金時代的港片年產量保持在200部以上,甚至達到了300多部,將近日產一部。而到了如今的市場,雖然港片產量明顯下降,但這種快產快銷的生產模式並沒有得到改變。

這樣的快節奏,其實培養了一批拍快片的“行活兒導演”。從每年市場上不乏有優質港片出現來看,這些“行活兒導演”有着極其明顯的優勢,即類型片的專業化。但同樣的,他們的劣勢也很清晰,缺乏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捕捉,創作出來的作品質量並不穩定。這導致質量忽高忽低的港片想要在市場上突圍出來,充滿了市場偶然性。

比如《無雙》能夠逆襲成2018年國慶檔冠軍,除了影片本身有着過硬的質量,可以憑藉口碑逆襲之外,還在於同檔期其他影片或是體量不夠支撐爆發、或是市場表現未達預期,這並不是每部港片都能“複製”的條件。因此,整個市場對於港片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待值,這成了港片還人情背後的問題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不止劉德華在“還人情” 第3張

其次,伴隨着國內電影市場的發展,市場所能承載的國產影片數量有所增加,但供需關係朝着供大於求的方向不斷傾斜,市場對港片的需求也就不明顯。反倒是港片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主流影片,只能依賴於龐大的內地市場,獲得的市場關注相應也就不多。

而在如今的市場上,純正的港片數量驟減,合拍港片的出現反而有所增多,比如由楊紫、張家輝主演的《沉默的證人》。這一變化也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市場對港片本身的關注。

再加上,近幾年港片在國內市場的表現較爲樂觀,其背後的生產問題有些被沖淡。以2019年爲例,國內市場呈現出“雙低”的發展趨勢,港片在其中起着票房救市的作用:全年市場上出現了9部破億港片,其中《掃毒2》獲得了13億多票房,位列當年國產片票房的第9。

此外,大多數港片將多位老牌香港演員捆綁在一起,通過這些港星組合的大銀幕再合體來勾起更多觀衆的情懷,這種操作實際上也分散了市場對港片背後的本質問題的更多注意力。

可見,在諸多市場因素的影響下,還人情的港片背後所存在的生產問題被疫情之前的市場有所忽略。

疫情之後,港片“快產快銷”的問題更加凸顯

經歷了長達半年的停擺,疫情之後的國內電影市場已經邁入了復甦階段,但大盤熱度、行業信心想要恢復到疫情之前,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整個市場已經暴露出影片供不應求的問題。

在這樣的市場大背景下,受到了疫情更直接衝擊的終端市場被“經營難”掐中了命脈,比任何時候都急需更多影片上映來激活市場。但頭部國產影片有限,要麼強強綁定重點檔期,要麼被疫情耽擱製作週期、短期無法上映;而好萊塢大片一拖再拖,其他進口片的可選項也不多,都不是市場的最優解。

所以,對於文化、語言等觀影門檻相對最低的港片來說,疫情之後的國內市場對其他需求開始被放大,市場開始寄希望於港片接下來能夠更多地發揮“救市”的正向作用力,填補市場的更多“缺口”。

問題在於,至今爲止的港片仍爲拍快片的生產模式,創作質量忽高忽低所帶來的市場偶然性無法被轉變成市場必然性,之前被忽略的生產問題逐漸被凸顯了出來。這一點從郭富城主演的《麥路人》到劉德華主演的《熱血合唱團》,疫情之後上映的港片質量平平開始受到更多市場關注就能看出。

同時,如今的局面是,“反貪風暴”系列、“掃毒”系列等港片系列頻繁出現,在市場上更明顯了一些。經過了港片系列前幾部作品的情感積累,承載了系列片情緒的觀衆自然而然開始對下一部有所關注,港片背後的問題也就無法被忽略。

而對於老牌香港演員而言,後繼無人的劉德華、郭富城、梁家輝等人依然活躍在大銀幕上或者在大銀幕後,他們需要分攤消化的港片不在少數,先不說他們市場號召力的折損問題,單單審美疲勞已是早晚的事。

比如轉戰幕後的周星馳,執導影片的頻率沒那麼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觀衆的審美疲勞,但他還是無法阻擋“觀衆逐漸不再買單”的問題。《西遊伏妖篇》就是一個轉折,在《美人魚》上映時“欠星爺一張電影票”的說法,到了後面的《西遊伏妖篇》就不復存在,不再是周星馳單獨執導的《新喜劇之王》則成了首部周星馳作品中虧損的案例。接下來的《美人魚2》就面臨着不小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影響放大了港片“快產快銷”的問題之後,這些香港演員需要還人情的情況並沒有發生什麼實質性的改變,他們在疫情之前已經受到損耗的市場影響力和口碑號召力,在疫情之後仍將繼續面臨一系列的負面作用力。這種趨勢是不可逆的。

明星八卦
娛樂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娛樂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