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 娛樂爆料 > 我們留不住餘老,也留不住鄉愁

我們留不住餘老,也留不住鄉愁

來源:男爵風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首鄉愁,承載了多少歲月無聲裏的故事,讓多少遊子心生痕跡,而隨着昨天老人的去世,事件也多了一個方向。

我們留不住餘老,也留不住鄉愁

悼念詩人

昨天,這位在每個中國人心裏都“種”下鄉愁的詩人去世了。一如他的詩作《當我死時》中所寫,從長江到黃河,大江南北的中國人齊泛“鄉愁”,自發悼念起這位愛國詩人。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髮蓋着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牀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我們留不住餘老,也留不住鄉愁 第2張

1928年,余光中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爲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他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對中學生來說,《尋李白》也是最熟悉不過了。一句“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被無數次地寫進作文中,成爲描述李白最優美的句子。

余光中的一生中曾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爲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他馳騁文壇逾越半個世紀,被譽爲“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他的文學生涯悠遠、遼闊而深沉,是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着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有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餘種 。

我們留不住餘老,也留不住鄉愁 第3張

他的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其詩作如《鄉愁》、《鄉愁四韻》,散文如《聽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等,廣泛收錄於大陸及港臺語文課本。

除了他不朽的着作,我們還可以從陳懷恩導演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逍遙遊》中更多地瞭解這位不停地寫詩,聽The Beatles和Bob Dylan的可愛老人。

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逍遙遊》

遊歷四方

在這部紀錄片詩意的講述中,那曾經遠射天狼星,學徐霞客遊歷八方,目光矍鑠的焚鶴人余光中歸來了。他說,西子灣是他最後的歸宿。

跟隨余光中夫婦的步履,該片牽引出詩人的鄉愁、文學啓蒙、寫作風格與文壇交遊,更可見其走過中西思潮交會澎湃的歲月,找尋屬於自己的聲音。

在那些鏗鏘的思維與文句壘疊起來的生命史中,余光中最後把身心都託付給島嶼南方的海灣,和夫人一起,靜靜陪伴對方的燭光。

片中有一個令人震撼的鏡頭——那是餘先生五十餘本着作疊起,“着作等身”的畫面。要知道,那些書籍沒有一本是“假道具”。

該片導演是臺灣電影導演、攝影師陳懷恩,曾經擔任過場記、劇照、美術、燈光、攝影、助導、副導演,合作過侯孝賢、楊德昌和張作驥等,擁有二十多年幕後工作經驗,見證了臺灣近年來電影產業的興衰。

我們留不住餘老,也留不住鄉愁 第4張

陳懷恩曾憑藉《悲情城市》獲第26屆金馬獎最佳攝影提名

像許多臺灣的藝術家一樣,陳懷恩致力於維護中華傳統文化。他的作品流露出懷舊的氣質,是這個社會所缺少的東西,令煩躁不安的人們心中爲之一靜。

作者的世界

《他們在島嶼寫作:逍遙遊》延續了陳懷恩的創作風格,在唯美的攝影構圖及敘事中,勾勒出詩人余光中飽滿的人生歷練。他選擇以餘先生豐富的作品作爲縱貫本片的主軸,讓觀衆能夠從作品中進一步去認識這位遠行的詩人。

我們留不住餘老,也留不住鄉愁 第5張

這個寂然的冬日,餘老回家了。鄉愁果真成了那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們在外頭,先生在裏頭。

詩人死後,有一塊白石安慰荒土,也就算不寂寞了,有一座大教堂崢嶸而高,廣蔽歷代的詩魂把栩栩的石像縈繞,當然更美好,但一位詩人最大的安慰,是他的詩句傳誦於後世,活在發燙的脣上快速的血裏,所謂不朽,不必像大理石那樣冰涼。

——余光中

我們留不住餘老,也留不住鄉愁。

我們留不住餘老,也留不住鄉愁 第6張

一如賈樟柯導演的《山河故人》中,滿腹鄉愁而不能回國的張晉生怒罵“自由是個屁”。

陷入忘年師生戀的Dollar雖然一直掛着母親給他的鑰匙,但他已經想不起母親的名字,只記得她叫濤,波浪的意思。

當Dollar在大洋彼岸的盛夏輕輕喚出母親的名字“濤”時,年事已高的沈濤在山西汾陽的老家,似有心靈感應般停下了包餃子的手,慢慢走出空蕩的房間,在隆冬季節的飄雪中,在文峯塔畔孤獨的跳起了再也無人共舞的《Go West》。

明星八卦
娛樂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娛樂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