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 娛樂評論 > 上海電影節|觀衆習慣網上看片後,中國電影怎麼走?

上海電影節|觀衆習慣網上看片後,中國電影怎麼走?

來源:男爵風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澎湃新聞記者 陳晨

影院復工之後,中國電影市場面臨着新的挑戰。面對觀衆消費心理的變化,電影公司如何儲備和選擇電影項目?院線電影轉網絡發行、超前付費點播是否會成爲趨勢?如何藉助技術手段保持影院消費對觀衆的吸引力,提升電影的互動及社交屬性?這些緊扣當下行業生態的問題,在以“全面奔小康·築夢新時代”爲主題的中國電影產業高峯論壇上,被一個個拋出。

7月25日,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揭幕,這是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舉辦的首個重大國際性影視節慶活動,而電影節打頭陣的首場金爵論壇,緊隨業內關切,迴歸創作本身,可謂乾貨滿滿。

上海電影節|觀衆習慣網上看片後,中國電影怎麼走?

開幕論壇現場。本文圖片均來自上海國際電影節官網。

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傅若清,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影業總裁李捷,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兒,博納影業集團總裁於冬受邀出席。

這個陣容裏,有中影、上影這樣的傳統“國家隊”,有光線、博納這樣深耕內容的民營大佬,也有騰訊、阿里這樣異軍突起的互聯網精兵。疫情影響之下,不同的電影公司,各自面臨挑戰,相互扶持協作,也各有思考。

危機下電影人修煉內功,未來行業需要合作共贏

電影停擺半年,行業也許久沒有相聚,今年金爵論壇,主持人拋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疫情期間大家過得怎麼樣。答案中能窺見這個行業的艱難,也更見電影人們的堅持。

“今年對電影院損失巨大,我們辛辛苦苦開到12000多家電影院,可能疫情之後有四五千家就沒了。很多中尾部,單體的小影院很難撐下來。”博納集團總裁於冬談起電影行業面臨的損失很是心痛。

上海電影節|觀衆習慣網上看片後,中國電影怎麼走? 第2張

於冬

阿里影業總裁李捷回想起疫情發生之初,爲春節檔撤檔影片退票時的措手不及還歷歷在目。“當時已經預售了6、7個億的票房,退票的時候,我們已經結算給影院的票款,無法立刻從影院退回,所以淘票票墊付了大部分的票款,至今也沒有全部收回。”李捷說。

上海電影節|觀衆習慣網上看片後,中國電影怎麼走? 第3張

李捷

傅若清介紹中影、華夏在全國6000人的團隊,疫情發生之後日常工作全部處於停擺狀態。停擺的壓力很大,疫情初期階段的大量精力花在防控疫情本身。同時,作爲行業領頭羊,在艱難時期幫扶紓困的活動不少,要扛起更多擔當。面對影院復工的需求,中影、華夏方面協調30多部公益放映的片源,拷貝複製,硬盤發放,密鑰製作,大量工作接踵而至。剛剛中影又推出400萬張觀影券,約合一億元左右的發放,作爲中影多年來對電影觀衆的感恩回饋。

上影總裁王健兒介紹,上影從3月初發起10億元影院抒困基金。“我們也用三個月時間集思廣益,完成上影十四五期間的規劃。我們分析判斷這場疫情會加速產業的結構性調整,線下重資產,比如影院、影視基地、主題樂園會加大兼併、收購、重組的業務,線下線上的融合整合會更緊密,上影會在這方面做佈局。等待很漫長,各個企業都在考慮重啓以後的發展,也是一種蓄勢待發。”王健兒感嘆道。

上海電影節|觀衆習慣網上看片後,中國電影怎麼走? 第4張

王健兒

包括光線、騰訊、阿里等在內的幾家影業都表示,疫情期間,不僅沒有裁員減薪,甚至還招了不少人。

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在發言中談到,“上半年電影行業面臨嚴峻的挑戰。但這可能是一家公司和行業反思自我,轉危爲機練內功的機會。” 疫情期間,騰訊影業持續在六大文化產品系列的思路下,進行內容佈局。7月1日,騰訊和上影聯合出品的由黃建新執導的電影《1921》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開機,預計明年7月1日上映。

上海電影節|觀衆習慣網上看片後,中國電影怎麼走? 第5張

程武

此外,程武透露《許願神龍》《怒火·重案》等影片也在後期中。“我們會根據觀衆的需要、行業的需要,在國家防疫管控的安排下合理復工。”不僅如此,“騰訊影業也基於對過去近5年的積累盤點,進行組織升級和能力升級,積極擴充專業人才隊伍,招募製片人、劇本編審、影視製作管理等等,希望吸納更多有能力、有夢想的優秀人才,進一步夯實自制和主投主控能力。”

同樣具備互聯網基因的阿里影業,今年爲疫情做了許多事,除了春節檔的退票之外,4月淘票票就有前瞻性地開始開發隔座售票系統。疫情期間帶貨直播成了人們生活中重要的消費習慣,確定復工時間後第一部院線新片《第一次的離別》,也臨時在汪涵的直播活動前插播了一刻鐘對於電影的宣傳,結果6秒售罄一萬張電影票。互聯網公司用數據說話,李捷在論壇上分享了燈塔專業版的最新票房統計結果,“昨天(7月24日)的票房2200多萬,開了七八萬場,我們用六分之一的場次,實現了日常五分之一的票房,這是個很好的數據,我們看到了觀衆的熱情。首週末很關鍵,如果能夠發揮出新片的帶動效應,應該能夠恢復影院的信心。”

光線總裁的王長田向大家“彙報”,“我們不僅沒有裁員減薪,今年還繼續招聘50個畢業生,簽約80個編劇,推出員工激勵計劃。疫情期間,重新梳理正在進行的項目,提高標準。”同時,光線也在今年積極幫扶中小企業,“影視行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他們遇到的困難更多,有的我們派出管理者,有的我們派駐編劇和項目管理人員,有的解決資金的問題,目前合作的小企業還是比較健康在推進。”王長田如是說。

上海電影節|觀衆習慣網上看片後,中國電影怎麼走? 第6張

王長田

一個行業共識是,艱難時期,行業必須團結和自救。博納老總於冬分享了自己近來走訪諸多物業公司,得到包括北京銀泰、大悅城、上海復星集團等業主方,對博納影院予以疫情期間租金減免的支持,十分感恩,同時也盛讚,中影在自身情況已經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還優先爲片方結款、阿里爲影院墊付票款可能再也收不回來的擔當與義氣,“企業幫企業,企業家幫企業家,這也代表了中國經濟的韌勁,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擰成一股,未來更多的是要業界聯手做事,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一起克服解決困難才能合作共贏。”

電影不是生存的必需品,但是美好生活的必需品

比起肉眼可見的困難,疫情對電影還會造成許多潛在影響。

於冬擔心,眼下內容供給上游受到的衝擊,未來會造成電影院缺少片源的局面。

“目前片源大概有四五百部,能支撐到明年上半年,接下去的檔期是會比較空的,如果不能加快生產,讓源頭活水能活起來,儘快恢復創作,整個電影的產業鏈條面臨的問題會比較嚴峻。”於冬指出,“現在開機量太低,有些片子多位導演拍一個戲,雖然是爲了保證重大題材的創作,但市場仍然需要更多元化的類型題材,需要喜劇,需要愛情電影。”

同時,除了疫情期間關閉的數千家影院,未來因爲片源不足,可能還會增加關店數量,“如果電影院還被我們認爲是重要的窗口和市場,那麼我們要加快恢復創作。這是現在比較着急的事情。不止是資金的問題,是信心的問題,觀衆也在等待這些新電影出來,把他們帶回電影院。”

另一個老生常談,卻又因爲疫情變得迫在眉睫的問題是,線上流媒體對傳統電影院造成的衝擊應該如何應對。畢竟,在疫情期間,人們太習慣於在網上看電影。

傅若清談到許多電影週末遊、一日遊等現象時,認爲網絡爲這些無法得到排片的電影,提供了更好的觀看途徑。王健兒認爲,“重大體量的電影還是離不開電影院。每年十幾億觀影人次絕大部分是年輕人,電影院的觀影體驗難以替代,影院多元化、個性化、垂直化的發展方向也在逐步得到應證,未來一段時間好的電影院應該還是能很好地活着。但是在政策方面,上座率低的時段,拿出來直播轉播賽事演出,提高社會資源的利用價值,滿足更多社會需求。”同時,王健兒也不否認,應該從產業角度去研究,怎樣讓電影的收費窗口有更多共生的可能性,“中小體量電影上網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

王長田認爲,經過這個特殊時期的考驗,結合實際,建議未來政策上,應該“縮短網上播出的窗口期;允許部分取得發行許可的影片先上網播出;至少一段時間網上的收入納入票房統計系統,以向片方反映真實的統計數據,也向行業反映真實的收入狀況”。

上海電影節|觀衆習慣網上看片後,中國電影怎麼走? 第7張

論壇現場合影

同時負責院線電影和優酷網生內容的李捷,爲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更發人深思的視角,“雖然網絡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觀影便利和理論上無限大的排片優勢,但電影發展以來一人一張電影票的商業模式,決定了電影是C端收費的商品,只有觀衆願意買單,這個商業行爲才成立,才倒逼電影在過去一百年裏不斷技術和內容的進步,在這點上我從不擔心院線電影會被長視頻替代。”李捷指出,“今天需要擔心的,不是長視頻對院線的衝擊,而是短視頻對人類閱讀習慣的改變,並不是網絡電影影響院線電影,而是短視頻衝擊了對長內容的觀看習慣。這種閱讀習慣被建立起來是可怕的,年輕一代可能接受不了看長的電影,他們更習慣接受直給的、碎片的東西,他們可能不需要精心編排的故事,而只需要一個梗。”

至於院線和流媒體,李捷認爲,電影未來會有兩種發行方式,“這已經是事實了,不用再討論。現在很多電影製作時已經是平臺定製的方式,這個趨勢是擋不了的。”他分享自己實際的從業觀察,“優酷上的怪獸電影,播得特別好,電影院(對)這個類型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瓶頸,但在網絡上我們發現這種觀衆的需求沒有消亡。未來平臺是替代原本院線單一發行方式的補充,畢竟院線方式是非常九死一生的事情。”

程武則指出,過去每個時代的新產物都曾對電影帶來挑戰,無論電視還是其他媒介的興起,都曾引發電影消亡的討論,但電影正是在這樣的技術革新中不斷升級進步。“對電影創作,電影技術的升級驅動,新科技體驗是未來的常態,未來電影如果不思進取,低水平同質化,即便不被流媒體淘汰,也會被其他的娛樂形式淘汰。”

程武說自己在疫情期間一邊搶菜一邊思考關於“電影不是必需品”的話題,“的確,疫情讓我們意識到電影不是必需品,但豆瓣調研了511萬觀衆,在疫情期間看了1.2萬部電影,平均每人23.4部;貓眼5月發佈的調查裏,有90%的人期待電影院開門,在流媒體觀影如此方便的時候,還有那麼多人期待影院重開。電影雖然不是生存的必需品,但好的電影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必需品。今天娛樂變得低門檻、隨時化,但當一羣人能夠走進一個相對封閉的、黑暗的空間,通過一束光,有一種集體觀禮式的獨特的這種光影體驗,在這裏找到自己所希望的這種娛樂、溫暖和感動,我覺得這是電影帶給人類社會,帶給我們最獨特的價值,我們需要這種儀式感。這也是我們萬千電影人在如此大的挑戰下,還要堅持在這個行業最重要的原因。”

責任編輯:程娛

明星八卦
娛樂評論
影視資訊
演出活動
體育吧
娛樂爆料